梦里老家——江治
外地人都是这样称呼老家人的, -不是金刚钻,怎揽瓷器活!
一座一座的窑囱从老家地里冒出来,连成一片偌大的林子,也有小鸟栖在某棵树上。废弃窑砖头砌筑成一座围城,里面有着许许多多的老屋。老屋人丁兴旺,就听得一声接一声的爆竹声,一屑咯崽俚子、女崽俚在这里出生长大。
本当是装坯进窑烧瓷用的匣钵,被老屋人家隔成一划一划的墙,紧挨墙边是各家搭的匣钵炉子,炊烟很快就窜出了屋外。一棵看似有些年头的柚子树,围着大钵小钵的茉莉花,三二株月季花也盛开着, 白里透红,一同点缀着这丁点大的庭院。
有盖的匣钵被搬进屋,成了各家的碗橱,存放着只有一家人知道的酸酸辣辣。勤快的窑巴佬、坯房佬,除了做一份自已的正经事外,打清早的还要挑担豆芽上街叫卖,先是“芽呀,芽呀”的,一看日头,该上工了,那急促的吆喝声,听起来好象是在叫“爷呀,爷呀”,赚来的几个辛苦钱也压在匣钵底下。 老家的老屋座山朝河,冬暖夏凉。这座山叫珠山,这条河叫昌江。四山八坞九条半街, 麻石条路, 铺长了小巷深深,连接到窑场处处。南门头,东门头不见城垛城头,十八桥不停船,上到观音阁,下到小港嘴,留在记忆里的是昌南十三里窑歌。
皇帝老子特别喜爱老家瓷器,将自已的年号也钦赐给这一方江南小镇,虽不是六朝古都,但确是称雄中国的四大名镇之一。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从矿土开采、粉碎加工,到成型、烧练,到茭好稻草将瓷器装船运走, 共有七十二道工序。老家的瓷工们都穿萆鞋,在瓷业烧做二行里都是以几双草鞋来定人员、定脚位的,“草鞋码头”就这样叫响了,叫出了名。 老家人从小到老都在玩泥巴, 捏呀拉呀,利呀剐呀,有时也和稀泥,将白泥搅得稠稠的,灌浆倒坯成个型。老家人没有哪个会漏一天不沾上一身的白灰,没一身白灰就奇了怪,回到老屋里,再贤慧的老婆也定会追问你今天跑哪里去了。
万里无云的瓷器全卖给外国人、外省的人去了。老家人吃饭的碗,不是茄头茄脑,就是有个碴碴屑屑、不圆不规矩的,应了“卖鱼的吃鱼肠,卖瓷器的吃破碗”的这句老话。瓷器泥做火烧,如同“火中取栗”,看似美好的瓷器背后总会留着隐隐的瓷殇。
漫漫瓷路上的老家,褒贬都是一盅茶。正月里开工,老板要请“起手茶”,行业磨擦争执,公馆岭上“议事茶” , 还有“歇夫茶”,还有“打破坯喝茶” ……,有盅茶你可千万别喝,那就是年关腊月廾四这盅茶。这一天老板自已上座,那就是说老板伙计相安无事,明年无变卦,过了元霄所有师傅徒弟可一起再来。若老板此时双手一拱,唤上你的大名,请你上坐,这盅茶怎么咽得下喉呢,意味着你被解雇了,明年不用再来这里,另请高就吧。
不知神州有多少位神仙,但老家肯定比别处多一位神仙,那就是窑神童宾。他凡人凡胎,家住里村童街, 明万历二十七年, 大龙缸始烧不成,为抗议朝廷的逼迫和残害,跃入窑内,以骨作薪,御窑厂立有"佑陶灵祠",窑工称颂他为"风火仙师"。老家瓷器故事里还有太平窑的历史掌故,还有凄美的祭红瓶的传说,……
当一踏进风景秀美的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只见搅棍飞动,乾坤在转,坯土成器,柴垛如山,时空隧道将我们牵回梦里老家,仿佛有一种世上千年,仙山一日的感触。清明元宋四朝的窑,一座一座在这里复建,复烧成功,一批批精美的瓷器源源不断地从窑膛里流出, 让游人亲切地感受到景德镇的千年瓷器之梦仍在这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