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景德镇老城区保护与利用的一些探讨
景德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世界闻名的“瓷都”。景德镇老城区则是景德镇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主要范围包括: 南起小港嘴,北至观音阁,东起马鞍山,西至十八渡、三闾庙。从文献和考古调查情况来看,景德镇老城区形成于五代、宋,成熟于明清。老城区一直是窑业生产最集中的地方,这主要得益于景德镇老城区地处昌江各条支流交汇处,有生产、生活、交通、贸易等方面的便利。因此,景德镇老城区承载了景德镇千年历史文化。现在景德镇老城区建设、保护正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重要时期,如何真正读懂其历史文化内涵,又如何建立科学的保护和利用理念,对老城区至关重要,我们景德镇人必须尽快找到正确答案。本文试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关心景德镇老城区的各界人士。
一、景德镇老城区历史文化内涵
景德镇老城区历史文化内涵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制瓷工艺、民俗等;二是物质文化遗产,如地下文化遗址、地面遗存、传世和出土文物。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是在千年制瓷生产、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形成的。它经历了一个从初级到高级、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阶段。景德镇目前有窑址可考的最早瓷器均为五代。宋代早期以后,瓷业内部分工日益细化。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初步建立。元代在汇集全国各地名窑技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自成体系。景德镇瓷业民俗文化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伴生物。
(二)物质文化遗产
地下文化遗址有御窑遗址、民窑遗址。御窑遗址地处老城区核心,面积5万多平方米。在遗址北侧曾出土元官窑瓷器,但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元官窑——浮梁瓷局就设在此处。明王朝在此设立御器厂,专门烧造皇家用瓷,以满足皇帝祭祀、赏赉、贸易之需。清代在此设立御窑厂,直到1911年清王朝覆亡才停烧。由于元明清官窑管理制度方式的差异,各代皇帝个人的好恶和政治、经济状况的不同,而对景德镇制瓷业也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
老城区民窑遗址分部在南起小港咀北至观音阁,东起赛宝滩西至昌江东岸及人民公园、十八渡村一带,占老城区60%的面积。现在老城区民窑遗址大部分被建筑物覆盖,地面以下窑业堆积最厚处达七米,其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厚。
地面遗存也比较丰富,仅2003年文物普查登记在册的民国以前的建筑就有300余处,这些建筑包括寺庙、作坊、窑房、会馆、民居、码头、瓷行等。还有几条保存较好的明、清、民国时期的街道。
传世和出土瓷器从广义讲,它包括国内外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的传世、出土和打捞的景德镇瓷器、标本等。从狭义讲,它主要包括景德镇各文博单位收藏的传世品和历年来发掘出土物。这一大批馆藏品,包涵着极为丰富的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信息。
二、老城区的特点及实施保护的意义
景德镇老城区无论人文还是物质都很有特点,这些特点受窑业经济以及从事窑业者的影响最大。在这座城市随处可发现这些特点的表现形式,例如:景德镇老城区因手工制瓷业而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对从业者没有文化水平的要求,是解决就业的一方宝地。古代许多制瓷工艺、生产方式有不少还在延续,古代式的家庭小作坊现已有几千家,占了景德镇窑业的半壁江山,这与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市场大密不可分。景德镇过去的瓷器街与摆地摊的黄家洲紧挨并存,共同繁荣,现在的国贸陶瓷大市场与樊家井弄堂市场、地摊市场割舍不断,古今居然如此相似;该如何看待店面市场和地摊市场,我们认为其中有历史文化背景,更有生产形态和经济等深层次的原因。景德镇瓷器通过对外贸易,影响了外地文化,反过来外地文化也影响了景德镇。历代瓷业从业人员大多为周边农村平民,且多数人未受过教育,他们的行为举止、喜怒哀乐、审美情趣、生活习惯、从业经历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景德镇的人文、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
我们还可从老城区得到诸多审美震撼和启示:(1)缺陷美。今天我们认为完美的某些瓷器,却是因为工艺缺陷或工艺局限产生的,是经过人们重新审美而加以确认的产物,如窑变、开片、红釉器的“灯草边”等;(2)反差美。没有文化的陶工在简陋肮脏的作坊、窑房,把坯装入粗糙的匣钵,凭借眼睛和唾沫烧制出精美的瓷器;地僻一隅、万山群中的小小景德镇却成了举世闻名的制瓷都会,且英文里的中国与瓷器同名;(3)生存抗争悲剧美。清雍正、乾隆时期的法国传教士殷宏绪在他写给教会的信中曾说,窑工喝盐茶水,他觉得不可思议,反映劳动强度极大;还说有些窑工来镇时身强体壮,不出几年就骨瘦如柴,现在看来是得了矽肺病;而那些彩绘工又易得铅中毒;有些人因此失去劳动能力,最终沦为乞丐倒毙街头,即“倒街死”。近现代景德镇陶工仍有不少得职业病的。(4)材质美。如“类银似玉”的影青瓷、青瓷,象宝石一样的红釉瓷、蓝釉瓷;(5)艺术装饰美。如青花、斗彩、五彩、粉彩、珐琅彩;(6)节约、实用美。用修窑时被废弃的砖砌墙、铺路,用倒窑时产生的窑渣码护坡(利于渗水),废旧匣钵用来养花、种田七或葱蒜;多余的窑位烧窑砖或“插垃子”。最好的瓷器卖钱或“做人情”,而最破烂的瓷器留给自己用。
景德镇街道里弄的名称内涵也很丰富,例如:有反映老城区土著居民聚族而居的黄家弄、吴家祠堂、江家坞;有反映老城区地形特征的通津桥、纱帽墩、吊脚楼;有反映宗教场所的雷峰寺、观音岭;有反映产业商贸的草鞋弄、酱油弄;有反映祈福祝颂的祥集弄、福寿弄;有反映交通运输的十八渡、石狮埠;有与御窑厂有关的东司岭、龙缸弄;有以井命名的大井头、豆芽井。有以客籍集中地命名的湖口弄、汉阳弄。还有斗富弄、赛宝滩、登科弄、武举弄、监生弄等等。这些地名简直就是景德镇老城区发展变迁史导游词。
保护和利用好老街区,对我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们之所以还能够发现这座城市的一些特点和美,就是因为我们还能很幸运地看到几片老城区。老城区确是景德镇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物化了的城市历史文化、记忆、信息,是景德镇世俗文化的缩影,是建设“旅游都市、特色瓷都”极为宝贵的资源,是研究景德镇城市发展史、陶瓷史、经济史、民俗珍贵的实物史料。拥有它就能唤起今人、后人对它的永久记忆,就有解读其历史文化密码的金钥匙。另外,从长远看,如果景德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没有保留历史风貌较完整的街区(不包括仿古建筑街区),那么名城称号就有可能被摘牌,因此,需妥善保护、整治。
三、老城区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可行性措施
根据我们调查掌握的情况看,除国保、省保单位因为直接在文博单位监管使用下,受到良好的保护外,大多数市、县级以下文物古迹的保护现状令人担忧。这些文物古迹产权有公房、经租房(部分公房、部分私房)、私房之分;公房使用人有瓷厂、居民住户等。
(一)老城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景德镇老城区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权威性的宣传、阐释不够,导致保护和利用理念不明确、不清晰,莫衷一是。以至于在具体实施工作当中,产生许多错误认识和行为,如“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是天然的矛盾”、“修旧如旧”、“拆倒破旧建筑,兴建仿古建筑”从而导致老城区历史文化内涵流失,造成规划性、建设性破坏。
2、老城区文物古迹保护经费严重不足,使保护工作难以有效落实。我市国家、省级文保单位在国家、省财政资金和市财政支持下,尚有很大的资金缺口,因此,大部分市级以下保护单位和文物古迹没有经费投入。
3、大部分文物古迹使用人或所有人经济状况困难,无力维护。如方家上弄12号窑房、沟沿上9、11号窑房、三闾庙刘家弄3号民居等。
4、经济状况好的文物古迹单位所有人搬离文物单位,致使文物单位无人居住看管而直至霉烂倒塌,如里村庆安巷明代民居。
5、文物古迹使用人或所有人因长期得不到适当的维修经费或补偿,又因不能自由变卖,最终丧失了对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导致文物古迹日趋破败。
6、文物古迹被改、拆建现象时有发生。
7、部分老街区历史环境和风貌破坏严重。
8、文物古迹多处深巷里弄,防火风险高。
9、有些文物古迹被使用人出租给其它生产经营单位或个人,更易造成损坏。
10、一些单位对老城区文物古迹保护意识不强,工作中漠视和违反文物古迹保护的现象较严重。
11、私自发掘御窑和民窑遗址的现象还存在。
12、文博单位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知识结构与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亟待提高。
(二)对老城区保护利用的可行性措施:
1、要充分体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总方针,强化依法管理和建设城市的法律意识;做好“七纳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纳入社会治安防范体系、纳入社会防灾体系)和“四有”(有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保护机构)工作。
2、要组织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对老城区历史文化内涵、价值、保护意义进行论证,形成一份具有权威性的指导性文件或著作。其内容应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还可列入各级党政干部、大中小学生的学习资料,引导大家对老城区的保护和利用树立起正确的认识。
3、建立老城区网络信息资料库,让老城区的保护和利用情况与社会各界形成互动。
4、可借鉴国际国内文物保护先进理念。例如: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充分利用了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残缺美,以至成为澳门的城市标志;景德镇也可利用刘家弄作坊群古朴的建筑和巨大的槎窑业堆积物,以及花园弄槎窑窑房,建成一处景德镇槎窑博物馆或遗址公园。上海苏州河边的仓库被艺术家用作艺术画廊;景德镇也可将老烟囱做成广告景观塔之类的设施。苏州将非文物保护单位老房子让人认养,同时允许对认养房内部作适当的改造。
5、建立各部门、各单位对老城区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保护工作的磋商协调机制,统一认识,形成理念,增强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
6、可利用市场经济杠杆,破解经费难题,如:从城市建设项目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老城区整治和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资金,这样就可一劳永逸地解决经费问题。
7、可对新建、乱搭乱建的房屋逐步淘汰剔除;完善老城区给排水系统,对普通古建筑内部设施可作调整,以利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留住人气;尽快收集窑砖、窑渣、瓷片等用于铺路面、码护坡、制作文化墙等,还可利用这些材料在老城区适当的位置兴建古今结合、夸张变形的建筑物,以凸显老城区历史文化元素、符号,增强视觉冲击力。
8、在各街道弄口和文物保护单位设立标志说明牌,充分展示里弄文化。
9、将南起珠山路北至观音阁,东起莲社北路西至昌江及三闾庙划定为重点保护区。
10、打造几条新的旅游线路:(1)三闾庙——观音阁窑址——场府寺、畅府山——场府滩——半边街、中山北路——前街御窑厂旅游线路。依托昌江与三闾庙、里市渡码头进行划龙舟、挑窑柴、放竹排、运不子、看窑址、逛庙会、登场府山、畅府滩篝火晚会等活动;依托中山北路老店铺开设景德镇风味小吃街,扶持老店铺(铁匠铺、纸麻店、药铺、篾器店、弹棉花店、水酒店)继续营业,增设毛笔店、古玩店、红店等,并在各行业老店铺前挂说明牌和有关史料图片。(2)设老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旅游线路。把各文物保护单位串联起来,集中展示景德镇古代民居、作坊、窑房、寺庙、会馆、瓷行等建筑。如:在湖北会馆设立景德镇会馆资料陈列室(内容包括会馆章程、瓷行帮会、礼仪祭祀、节庆习俗、婚丧嫁娶、营销方式、运输线路);在沟沿上9、11号窑房展示老城区“镇窑”发展史;在天主教神甫官厅展示古代传教士与景德镇有过的联系,如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里(殷宏绪);利用中华北路165号、江家坞27号、葡萄架2号展示景德镇民窑业主的发家史和生活状况;利用观音岭作坊群、新罗汉肚作坊群展示老城区原生态作坊构架与生产的关系。里村石码头29号、里村向家祠堂等古建筑可集中展示里村村史,达到以小现大、以点带面的宣传、展示效果。(3)开辟昌江旅游线路。利用城防和“一江两岸”改造工程,打造昌江旅游线路和休闲场所,特别是东岸要注入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信息。如坯房式休闲建筑、沿河家庭旅馆、茶馆、陶瓷文化墙、以陶瓷装饰的游船、瓷乐歌舞表演、民间戏曲说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