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二)官窑的历史沿革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窑窑  发布时间:2017-03-14 08:33:46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官窑的历史沿革

   民国学者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谓“自宋以来,已有官窑、民窑之分”,认为官窑出现于宋代。目前所见,最早记述官窑的也是宋代的文献。南宋文人叶寘的《垣斋笔衡》记载:“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制,油(釉)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同时代的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不同的是,在“郊坛下别立新窑”一句的后面,多了“亦名官窑”的记述。

   元代以来的文人墨客、古玩藏家在谈论官窑时,都是援引这两条文献,但又掺杂着世人的评价与臆测。如: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加了对官窑器物的特征描述:“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相类。”文震亨的《长物志》则将“官、哥、汝窑”的釉色放在一起评价说: “以粉青色为上,淡白次之,油灰最下。”清代《南窑笔记》的记述则极为混乱:“观窑,出杭州凤凰山下,宋大观年间,命阉官专督,故名修内司。”把北宋、南宋,汴梁、杭州混为一谈。

   《垣斋笔衡》中分别提到了北宋官窑、修内词窑和郊坛下窑。这些窑在近年的考古发掘中,都陆续得到证实,其中郊坛下窑发现最早,上世纪30年代,当时中央研究院的周仁先生三次到杭州调查和试掘,确认了乌龟山一带为南宋郊坛下官窑的窑址所在。1956年和1985—1986年间又进行了两次科学发掘,发现了窑炉、制瓷作坊遗迹及大批瓷片和窑具,是迄今公认的南宋官窑。

   对修内司窑的研究可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基本围绕修内司窑存在还是不存在展开讨论。后一阶段,以杭州老虎洞窑址的发现为契机,掀起了一个研究高潮。老虎洞窑址发现于1996年,1998年至2001年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发掘,发现了处理废弃瓷片的埋藏坑和大量精美青瓷标本,其中不乏仿青铜器的大型礼器。在对出土资料进行整理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一件带有“修内司窑”铭文的青釉荡箍,其胎釉特征与南宋遗物相近,经过对其胎、釉化学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该荡箍为南宋时期的制品。因此,这件荡箍成为老虎洞窑址就是南宋修内司官窑的实物证据。

   唯有北宋官窑仍有争议,一说北宋官窑即“汴京官窑”,其窑址可能在北宋都城汴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附近,只是历年来黄河泛滥成灾,遗址早已掩埋在泥沙之下,窑址尚待发现;另一说汝窑就是北宋官窑,具体到窑址,有的认为是河南汝州张公巷窑,也有说是河南宝丰县清凉寺窑址。因此,北宋官窑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蒙元时代,官手工业十分发达,其内容几乎涉及统治集团消费的所有领域,瓷器生产自然是不可缺失的。据《元史·百官志》记载,至元十五年,元王朝在将作院、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下设有浮梁磁局。该局除“掌烧造磁器”外,还兼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由于文献记录简略,要更多地了解浮梁磁局还必须借助其他相关文献。

   元孔齐《至正直记》记载:“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

   同书还有这样的记载:“沈子成自余干州归,携至旧御土窑器径尺肉碟二个……其质与色绝类定器之中等者,博古者往往不能辨。”

   明初曹昭《格古要论》写道:“御土窑者,体薄而润最好。有素折腰样毛口者,体虽薄(一作厚)色白且润尤佳,其价低于定器。”

   明万历陆万垓《江西省大志》记载:“宋以奉御董造,元泰定本路总管监陶,皆有命则供,否,则止。”

   《浮梁县志》中,元涂(屠)济亨泰定乙丑(泰定二年)的旧序记载:“余出守是州之二月,郡刺史清泉段公蒙旨董陶至州。”此处所指的段公,即是当时饶州路总管段廷硅。

   元《至顺镇江志》记载:“堵闰,字济川……再调承务郎、饶州路总管府推官。赴召入觐,以母老俾便传养,特改授镇江等处稻田提举,且赐金帑以宠行。至顺二年七月,奉命督陶器于饶,行次三衢之常山以病卒。”

   从以上文献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下信息:浮梁磁局是朝廷掌控的官窑,元代人称其为“御土窑”;御土窑的产品色白且润、其质与色与定窑器相似;元中后期,最迟于泰定初,中央政府已委派较高级别的官员督陶。因为,浮梁磁局的大使为从七品,副使为正九品,而饶州路总管为正三品。如果对照《元典章》“官制·职品”条,可知堵闰曾担任过的饶州路总管府推官,级别为从六品,而其在赴饶州督陶前又被提升为从五品,同时还受到元文宗“赐金帑以宠行”的待遇,由此可见元朝皇帝对官窑烧造的重视;从“有命则供,否则止”的记载来看,督陶官为元政府临时委派的官员,而浮梁磁局则是掌烧造瓷器诸事的常设机构。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北宋官窑设在汴梁附近,而南宋官窑就在首都杭州。为什么元王朝要在距元大都(北京)千里之遥,而交通又极不便利的山区小镇——景德镇设官窑呢?选设官窑的首要条件必须是制瓷技术高、影响大的窑场,再就是必须符合统治者的需要。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当时的窑业情况。北宋时南、北名窑林立,但宋、金“靖康之战”以后,北方名窑在战乱中日趋衰落,而南方窑场则因宋室南渡,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广泛吸取北方的先进技术,出现了昌盛局面。其中以浙江龙泉窑、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和景德镇窑更为出色。特别是龙泉瓷,造型精巧,以粉青和梅子青为代表的釉色淡雅柔和,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外,而且,唐、宋以来青瓷一直为统治阶层、文人雅士所青睐。按首选条件,元王朝应该选择龙泉设立瓷局。但是,元大将伯颜在至元十二年攻克江东诸郡后,并没有在龙泉设瓷局,而是刚平定饶州不久,便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磁局。究其原因,只能从统治者的需求中寻找答案。元朝人陶宗仪在《辍耕录》谓:(元)“国俗尚白,以白为吉。”这点从文献到实物都能得到印证,所以王室使用的祭器与日用器皿必然也要求“洁白无疵”。而景德镇宋以后,烧制的青白瓷,器型丰富,釉色如冰似玉,刻花和印花精美,是当时生产优质白瓷的大型窑场,那么元王朝把“磁局”设在景德镇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朱元璋建立明政权后,承袭元代匠籍制,仍然沿用瓷局为朝廷服务,永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御器厂。明王朝覆亡后,御厂为清政权所有,并被改称为御窑厂。1911年清帝溥仪逊位,宣告封建帝制的终结,官窑也随之逝去。

  (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古窑讲堂》本系列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三)官窑的定义
 
分线
主讲:李一平
执行:阿 宝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