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景德镇老城叙事(系列十七)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窑窑  发布时间:2016-05-11 14:29:0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时代如风云般变化  影响着古镇人们的生活与行为(1)

  民国伊始,弄堂里的生意被临街商业所挤压,店铺逐渐都作了单纯的住家。1949年后,一应窑厂作坊瓷行红店,都从公私合营到国营,合并为10家大瓷厂,十八般手艺人也归拢到各类国营公司或合作社。私屋多成了公房,弄堂完全成了居民区。因人口的井喷式增长,原先的一幢富户楼屋,要挤进七八户无产阶级。不够,则将弃用的旧作坊窑屋分隔成十几平米的小间,一户分得一间,厨房与过道就只好共用了。居住条件变得恶劣,邻里之间只隔着一层板壁,即便新婚夫妇,也难有隐私可言。

 

 

  各类生活必需品,开始实行按人口凭票证供应。瓷业实现半机械化生产,用机器成型,有了几十米长俗称“一条龙”的作业线和隧道式烧瓷窑。数百瓷工排坐在一个大空间里,一人一桌同时捉笔画瓷的场景,也在艺术瓷厂壮观地出现了。

 

 

  1960年后,电灯开始接到弄堂。一般每户一个20瓦白炽灯泡,包月电费不到2元。方盒式的广播匣子也安装到各家各户,为市民提供播音信息。燃料由木柴急剧改成了煤球,烧柴几乎已不能买到。一时难以适应的镇民,一度就利用休息天去远郊山林砍柴。发展到后来还挖树兜,让孩子们去瓷厂窑口捡未烧尽的煤渣。史上居民垃圾产生量历来很少,柴灰和锅烟子,隔几天会有人拿菜油来弄堂换走。烧煤后锅烟子没人要,煤灰却大量增多,就有人待深夜偷偷往弄街上倾倒。

 

 

  这一年,也开始以在各街区布设水站的方式,向弄堂供应自来水。水站的老婆婆分时段放水,人们排队接水挑了回家,一分钱一担。又过了10年,水管才接到各家各户。家家告别了贮水缸的历史,却见弄堂各户人家,在门外挤占弄道,砌起许多水池,弄堂于是变得不再整洁通畅。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