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郑鹏: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景德镇老城叙事(系列十三)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窑窑  发布时间:2016-04-20 09:56:49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景德镇人真实的生活情状与人文特质
  全都写在古镇的弄街窑厂和作坊里(3)

  三伏夜的弄堂倒也凉快,只是少风。富家人在自家宽敞厅堂即可消暑,平民则将竹床靠椅床板搬到弄里歇凉。白天的剃头店、饭馆、茶楼闷热难当,就做几块大棉帘子,用绳子吊在房梁的滑轮上,不停地拉动绳子掮风散热,个把时辰,再换个学徒接着拉。冬季的弄堂阴冷,墙角会结出薄冰。镇民去中渡口柴行买来木炭乌煤,生火盆火桶取暖;金贵些的,则抱一个铜制的手炉。洋油灯民国时已经普及,红店佬习惯入夜上工四更收笔,都是人手一盏,玻璃罩早让徒工擦得光洁透亮。若遇赶货通宵加班,次数多了,锦炉烧好,老板就给画工们打酒加餐,请小戏班到店堂里唱上一出,都是常事。

 

 

  从孩提到耄耋,一辈子都生活在弄堂,指点窑砖墙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尽管更夫入夜鸣锣更深敲梆,悠悠地唤着小心火烛,火灾仍时有发生,也是镇人的最怕。居民多以自救方式,纷纷将自家缸中的贮水提往着火点去浇泼,如杯水车薪。水龙会、县署及邻近会馆商会备有的几辆皮轮灭火车,由壮汉推着飞奔赶去,一边急促地叮当摇响警铃,再用手压水枪伸进车上的大木桶,对着火点射水。
景德镇古来就是学艺挣钱的去处,却不是读书求学的地方。

 

 

  无论大小巨细的器型,制瓷都需要高超的手艺和智慧。
  许多镇人,少小离家上镇学徒,多不知诗书功名为何物。闯荡半辈子,或能混个身怀绝技腰缠万贯,就驻足镇上成家立业世代传承;而更多劳无所积事业无望者,则回籍归田穷困一生。即使是求取功名的读书人,也多半回籍应考。故自宋以降,古镇即重经济精匠艺,宗师良匠人才辈出,瓷器是越做越好,大师更是身价日隆,却诧乎文脉欠张、宦途无痕。除去南宋出了程晖与黄相两个进士之外,其后以诗文彰世者、举科进仕者,均史无载闻。民国,虽有几个留洋归来的富家子弟,但见载的只有民国政府统计次长刘南溟。

 

 

  张恨水、杜重远居镇上,或寻爱情或振实业,均为过客。敬业的督陶官唐英,倒是在御窑厂实干了10载,督理陶务28年,推进瓷艺的精进之外,并有些文墨存世。新安画派的黟县人程门,旅居镇上,首创釉上浅绛彩,开创将文人山水画植入陶瓷彩绘的先河。其后,更有了“珠山八友”这样的继承与弘扬群体。
  一切似乎都绕不开瓷器,至今遗风如然。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