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周荣林:景德镇传统瓷业纵观(一)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窑窑  发布时间:2016-04-11 08:53:5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瓷业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与丰富的水利资源

  景德镇得天独厚,具有发展瓷业生产的丰蓄的自然资源。《景德镇陶录》说:“景德镇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

 

 

  景德镇地处东经117°15′,北纬29°10′。气候温和湿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它的特征是春夏秋冬分明,大多数年份风调雨顺。春季降雨多而集中,夏秋有时干旱,年平均降水量为1763.6毫米,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010小时左右,无霜期平均为248天左右。由于季风的影响,冬春多偏北风,春夏之交梅雨绵绵,春秋之际烈日炎炎。这种气候对农业生产和瓷业生产都甚为有利。

 

 

  景德镇处于鄱阳湖水域的昌江之滨。昌江上溯安徽的祁门,下接波阳。昌江水穿城而过,还有南河环绕于东南,西河贯串于西岸,形成了三水环城之势。
昌江下游河道水流平缓,流域内多古老变质岩区,岩层质坚,侵蚀较轻,河床也较稳定,河水含沙量甚微,冲淤现象不明显,故水质、水量都能适宜于瓷业生产。除了上述较大支流外,还有五十多条小支流,形成纵横交错的河网。

 

 

  以昌江为主流的大小河流,给景德镇瓷业带来了许多方便。其一是确保了瓷业的用水。“造瓷首需泥土淘炼,尤在精纯”。过去制瓷,不仅在河下取水,而且凿有许多水井汲水用来淘泥,充分利用了丰富的地下水。
  河流方便了水上运输。旱路运瓷,容易破损。宋代有个官员督运御瓷,因行从不慎,坠毁了御器,他见事情重大,便叹说:“余奉命,愿死,从者何辜!”便吞金自尽了。到明代才改陆运为水运,《陶政》记载:“查明初陶厂皆自水运达京。”这是御瓷的运输。至于民瓷,因木船载量大、安全、节省运费,所以更是靠水运。景德镇瓷器水运主要有两路:一路自鄱阳湖进赣江至赣州转广东;一路自鄱阳湖至九江转长江上下游各城市。

  景德镇的河流还有一个作为动力的特殊作用。古代制瓷矿石全靠人工粉碎,所耗人力甚多。本地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天然水流落差的动力,在一些支流上安装起水轮车和水碓,用以粉碎瓷石,制作瓷土、釉果。这种水轮车,大的最多装碓十六支,小的最少装碓四支。以前在瑶里、三宝蓬、湖田、蓝田、东流、寿溪坞等处沿河都有装置。据资料统计,原有水轮车600余部。共有水碓4700余支,最盛时超过6000支。每当春夏水发,车轮旋转,水碓翻腾,数里相接,响声隆隆,真是“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这种粉碎制作瓷器原料的方式,省人、省事、省钱,这在当时来说,可称是一大奇观。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