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郑鹏:一座与世界对话的城市——景德镇老城叙事(系列八)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窑窑  发布时间:2016-03-16 09:33:43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镇的规制布局是由昌江河道决定了的(2)
 
  1369年(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洲地中央离河沿不出一里的珠山高地,围地建起了御器厂,立刻就成了古镇的中心。御器厂的设立,不仅使古镇登上高峰的制瓷技艺得到皇权的确认,带来了最高层面的艺术范本与文化元素,也给古镇城区的快速聚集增添了磁石效应。
 
 
  御器厂高墙深院,镇民从未见过如此森严的皇家气派,且只设东门南门。东门临古镇唐代即有的老镇街,本也是一条热闹的街市,于是叫作东门头。南门是正门,有一块约500平米的空旷地,人曰“厂前”,在拥塞的古镇里甚是难得,引得长年委身逼仄的男女老少都来放松溜达,追逐嬉戏。御器厂下河取水已属不便,就在厂内凿井打水。为方便原料制品的运输,又从南门往西开辟5米宽的通道,直通昌江河码头。南门到码头一带,因这宽阔通衢而统称为南门头,成为古镇最为繁华的街市,至今依然。
 
 
  古镇东边,突兀起一座马鞍山。以此往北,猪婆山新安山雷公山当道;往南,老鸦滩小港嘴低洼易涝。古人没有今人劈山削岭的无知无畏兼百般手段,城镇扩张就遇到难题。清代,古镇南部窑厂大增,居民日众。加速膨胀的市镇,只好往南面河滩洼地大量堆填瓷业废料,洪水夹带的泥沙,又逐年将堆填物灌实固定,河洲与大小墩头遂连成一体,市镇便一点点往南边延伸。
 
 
  古镇所有住户店家,窑厂作坊,因此都极力节省用地。瓷行红店多是前店后厂式;一座窑厂,里面包括伸出斜口烟囱的镇窑,装坯出匣的作业工场和柴楼,占地不过800平米,贮备的窑柴垛则要码到郊外去;一间坯房,练泥拉坯、烘坯晒坯、修坯画坯、上色荡釉尽在其中,也就600平米空间;匣钵厂实在太费场地,只好被挤到马鞍山脚下甚至鹅颈滩的官庄安身。不然,古镇不足8平方公里的地盘,哪容纳得下几百座窑厂、上千间作坊、超过10万镇民的生存作息。
 
 
  来自八方的镇民,又都喜欢保留住各自的原籍文化及特色,相攀着,居然在占镇建起了24座会馆。豪华如徽州会馆,馆内建有五凤阁;福建会馆,搬来了天后宫;再如都昌会馆、苏湖会馆、湖北会馆、饶州会馆和抚州会馆,无不各显其奢,不是广厅戏台,就是雕梁画栋。一些移来几代的发迹望族,甚至建起了宗族祠堂,时有族长训诫或宗族庆典举行。年节之际,各会馆的舞龙队鼓乐队,都争先恐后向闹市开拔展演,生怕输了脸面。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