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窑说瓷】景德镇千年瓷业之生产习俗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窑窑  发布时间:2015-11-09 09:22:20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景徳镇制瓷业历史悠久,形成了自己的行业习俗。行业习俗本来是本行业内的风俗习惯,但景德镇一千多年来,特别是明清以来几乎是整个城镇在经营瓷业,瓷业习俗也成了都市习俗。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史中是非常罕见的。

  景德镇取得了一千多年辉煌的制瓷成就,它的瓷业习俗即都市习俗从整体来说肯定是适应并帮助了这种辉煌成就的取得,因此景德镇都市习俗自然也包含有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此我们应重视对它的保护、研究、理解和利用。
景德镇都市民俗的事象非常纷繁,内容极其丰富,它的最大特色是整个城镇的“瓷化”。
 
 
  景德镇从宋真宗时起因瓷而镇名景德,历元、明、清,逐渐成为以手工业者为主的单一的制瓷业城镇,其生产习俗成为瓷业习俗的核心部分。景德镇瓷业生产习俗有以下重要特点:
 
  1、分工精细,技艺专门化
  在瓷业制造业这个大的行业内有多种不同的分工。
  行业分工:有成型、烧炼、彩绘、原燃料业及辅助性行业。
  大的行业中又有小的行业之分,据《景德镇陶录》记载,成型行业中有官古器作、上古器作、中古器作、釉古器作、小古器作、常古器作、粗器作、冒器作、子法器作、脱胎器作、大琢器作、洋器作、雕镶作、定单器作、仿古器作、填白器作、碎器作、紫金器作;窑户有制匣、装匣、满窑、烧窑、开窑;彩绘有乳料、加彩、烧炉;原燃料业及辅助性行业有:柴户、槎户、匣户、砖户、白土户、青料户、篾户、木匠户、桶匠户、铁匠户、修模户、盘车户、乳钵荡口户、打篮户、炼灰户、镟刀户。
工种分工:在各种行业内部,又有不同的工种。就成型而言,《浮梁县志·陶政》载:元代景德镇制瓷,“利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则,各不相紊。”明代的《天工开物》列举了以下工种:澄泥、印坯(造坯)、汶水、过利、打圈、绘画、过锈(釉)等。并说:“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清乾隆、嘉庆年间成书的《景德镇陶录》记述,制坯坯房有淘泥、拉坯、印坯、镟坯、画坯、舂灰、合釉、上釉等分工。
  分工的精细促使了技艺的专门化和水平的提高,在景德镇,就连把瓷坯运送到窑户去烧制,也成了一项专门化的体力劳动,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是这样描述其技艺的熟练:“一个运坯工双肩担着两条摆满瓷坯的又窄又长的板子,保持着平衡穿过好几条热闹的街道而不打破瓷坯。……行人见了他就谨慎地闪开,而运坯工则协调着步伐和身子,丝毫也不失去平衡,这不能不令人惊叹。”劳动技艺的专门化和熟练保证了产品的高质量。
  瓷工们常常一辈子干一种重复的劳动,连体形都有了改变,并有相应的绰号。那时候,打杂工人被称为“牛”,说是“一条牛,江边游,江边又无草,还说江边好”;做坯工因长年累月盘膝坐于陶车上,以致两下肢关节变形,走起路来一跨一跨,故被称为“螃蟹”;杀合坯工干活时要不停地跑来跑去,故被称为“马”;挖坯工天天要挖碗底,故被称为“土狗”(一种在土里打洞的昆虫);大器装坯工要常常两肩扛着料板,将坯胎往窑里送,好似抬轿,故被称为“轿夫”;小器装坯工挑坯使用的是两头翘起的扁担,挑坯时不能走快,形同骆驼行走,故被称为“骆驼”;印坯工因两只手需一天到晩朝模型上拍打,故被称为“鹅”;利坯工因操作时须盘着双腿扑在陶车上,久而久之,背驼了,腰伸不直了,故被称为“虾公”。
这些比喻是景德镇圆器制坯业分工细致,制坯工人劳作艰辛的生动写照。
分工的精细,便于劳动者的学习和积累,促使制瓷手工业和农业的脱离,保证大规模生产的人力资源。明代小说《醒世恒言·一文钱小隙造奇冤》描述了景德镇这样一对夫妇:“就其中单表一人,叫做丘乙大,是个窑户,一个做手,浑家杨氏,善能描画,乙大做就瓷坯,就是浑家描画花草人物,两口俱不吃空,住在一个冷巷里,俱可度日。”他们只是完成整个成瓷过程中的部分工序,便可在景德镇立足、生活。
 
 
  2、科学合理的劳动组合
  制瓷业分工精细,在行业内进行一项具体的劳动,常常集合了几个乃至十几个人员,这些人员从事的是各种不同工作,如何科学合理地把他们组合起来,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景德镇人摸索到了一整套成功的办法,它总的特点是以生产产量为核心,平衡各工种人员的工作量,实现人力资源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以圆器的四大器作坊为例,它是以“处”为单位来进行劳动组合,每天生产25板坯件为0.5“处”。人员配置为领头l人,打杂1人,做坯1人,利坯2人,印坯1人,挖坯1人,杂合坯2人,装坯1人。这就是说其中做坯1人一天的工作量和利坯2人一天的工作量大致相当。
  为了使劳动人员的工作量更趋满意和平衡,还有以下弥补办法:
  一是分配一些兼职工作,如晒坯、制造渣饼等。
  二是允许工人“散做”和“带位子”,“散做”就是做临时性工作,按一般行情面议工资。“带位子”就是长做工除干本身一份工作外,另增干0.25个人或0.5个人或0.75个人或l个人的工作,可以增领所带位子的工资。
  这样灵活的做法,当然是以工人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负担为代价的,但是另一方面却增强了这些制瓷作坊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有效的人员聘用制和计件工资
  在瓷业的成型和烧炼等行业中都实行“一条龙”式的人员聘用方法。
  在圆器制坯业,厂主不直接雇请生产工人,而是按以下顺序一层层雇请:厂主→头师傅→板板(每一工种的头)→伙计(生产工人)。
  在窑厂,密户只雇请一名把桩,然后由把桩“组阁”,雇请各脚工人。如窑户辞退把桩,把桩即将他雇请的一帮人一起带走。俗话说:“一条龙进,一条龙出。”
  这实际上就是实行了人员聘用的责任制,有利于用人的效率和管理,这对今天人事制度的改革也不无参考意义。
  在景德镇瓷业生产中一般是实行计件工资。我们来看当时的工资水平,据《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一书考证,20世纪30年代,景德镇做坯工年收入17.1石米,而同期浮梁县各业手工匠的年收入为木匠14.5石米、缝工13石米、篾匠12.7石米、理发匠11石米、铁匠13石米、泥水匠14.5石米。景德镇坯工年收入为最高。在清代前期,景德镇制瓷业工匠的工值高于本地其他行业的手工匠,也高于同时期的英国陶工。这一方面说明了景德镇当时瓷业生产力的先进,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到计件工资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在付给工人的报酬中,景德镇瓷业习俗有一种奇特的“饭”、“肉”、“钱”、“酒”、“茶”、“面”、“米”事象。
制坯厂家的业主为刺激工人干活,把基本工资压得很低,另方面将私贴、私补增至了100余种。其中,以肉为内容的补贴主要有:起手肉、歇手肉、知四肉、花朝肉、清明肉、人工肉、重阳肉、冬至肉、检渣饼子肉、淘灰釉肉、阴子肉、墨迹肉、挖齐子肉、做坯肉、打箍肉、青花肉、配釉肉、上石板肉、讨料肉、开窑肉、水帐肉、饼子肉、扫灰肉、挑篮肉、打高岭肉、大器肉、捧坯肉、炉里肉、淘高岭肉、起晒架塘肉、挖月心肉等;以钱为内容的补贴主要有:刀子钱、补匣钱、接土匣钱、草鞋钱、搭肩钱、大酒钱、小酒钱、装软饼子钱、扫灰钱、吊线钱、度匣钱、起车垄钱、挖脚板屎钱、挖检渣钱、淘余土钱、挑土匣钱、搬料板钱、使用钱、黄烟钱、草帽钱、扇子钱、画笔钱、发锉钱、背搭钱、烂山钱、扁担钱、换票钱、满砖钱、挖老土子钱、打样钱、开模钱、削挎钱、削边钱、填釉钱、四季补贴钱、脚步补贴钱等;以酒、茶、面、米为内容的补贴主要有:起手茶、起手面、定事茶、盘缠米、做大件酒、满窑酒、开窑酒、挛窑酒、端阳酒、中元酒、中秋酒等。这些补贴中,有些是历代陶瓷工人通过斗争才争到的。这些补贴是临时性的,有许多并未列进计件单价,这样做对业主比较有利,加上去或拿下来均比较自由,生意好时可以加上去,生意不好时又可以拿下来,不致形成固定不变的规矩。
 
 
 
  4、严格的质量管理
  以制坯业为例,业主对质量管理抓得很紧。一是对各工种的工作质量有一定要求,每个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按这些要求行事。二是每个工种、每道工序都负有检査坯胎质量的义务。工人在操作时,都要检查每件坯胎上是否存有缺陷,如发现有缺陷,凡能整修好的,要及时交与有关工种进行整修;凡不能整修好的,即将其打破重新淘洗后再用于制坯。这样关关设卡,使一些肉眼能见的缺陷大都消灭在生产过程中。这种做法,俗称“一脚压一脚,毛病不过脚”。三是每次开窑后,先由选瓷工把瓷器一一选过,然后由伙佬送饭时将患了毛病(缺陷)的瓷器挑回坯厂给生产工人看。这样,工人就能亲眼看到自己所制的瓷器存有一些什么缺陷,以利及时采取措施,消灭或减少这些缺陷。四是若发现存架坯胎大批患病(例如原料配方过软或过硬、坯釉发裂等)或造型、尺寸不符合要求,就将坯胎全部倒入淘桶重新淘洗,然后再重做坯胎。五是为了保证瓷器的质量,各制坯业主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每个工人都须严格照这些规定行事。例如:规定工人不准在储泥桶内洗手,不准穿脏鞋进入泥房,不准将油、盐、口痰、鼻涕沾污原料或坯体,所进的原料不经“试照”不准投入使用,锉坯刀时不准将铁屑锉入原料中或坯胎上等等。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