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窑说瓷】从八方来,到天下去—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发展史解读
从八方来,到天下去—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发展史解读
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中融合的宗教文化艺术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器是中国国家形象的代表。“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是驰名中外的千年瓷都,所以郭沫若先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诗歌中同时又作了如此的评价。一座小镇,竟然千年窑火兴旺;一座小镇,赢得世界人民景仰。古今中外很多人在探索其中的奥妙。清朝雍乾时期,时任浮梁县令的沈怀清在他的《窑民行》诗歌中是这样来描述的:“景德产佳瓷,产器不产手。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从唐朝开始,景德镇就一直在江西饶郡浮梁县的行政辖区。清雍乾时期,沈怀清任浮梁县令十六年。他的“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确实是形象概括了景德镇传统瓷业的情状及其影响世界的成就。
景德镇瓷业的兴旺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宗教信仰人士的有增无减,他们在镇上建起了很多庙宇,至建国前共建有43座庙宇。这43座庙宇的名称是:观音阁、陶王庙、东岳庙、泗王庙、斗姆宫、武王庙、岳王庙、罗神庙、九皇宫、斗姥阁、关帝阁、阎王阁、嫘祖庙、哪吒庙、沙陀庙、枯树庙、圆通庵、禅师庵、地藏庵、青莲庵、观音堂、仙姑庙、紫云岩、终南山道堂、旸府寺、水府庙、菠若庵、龙王庙、东山寺、王龙庵、雪峰寺、师主庙、圣寿观、纯阳观、水晶阁、社公庙、白云寺、火神庙、三闾庙、雷峰寺、汪里庙、晏公庙、苇陀庙。庙宇供奉的有释迦牟尼、观音、关公、嫘祖(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发明养蚕)、武王、瓷业的先祖赵慨、火神童宾。佛教庙宇有住持,道观有道长,祭祀陶瓷先祖的则是“斋公”。
这些庙宇中留给镇民印象较深的是东岳庙,镇民叫东王庙。泥塑的东王菩萨硕大威武,庙里的鼓比大圆桌面还大。
武王庙的龙是条“神龙”,龙头全用扁铁扎成,非常沉重,不能舞动,这条龙一上街,照例会爆竹纷响,龙头昂首,左顾右盼。
观音阁建在石埭山上,是通往浮梁县城必经之道,观音阁下的通道石坊镌刻有“昌江通衢”和“江南雄镇”的字样。
旸府寺是古老的寺庙,传说岳飞奉诏入朝路过旸府寺时,山僧朗日留岳飞住三日,岳飞在寺中题联语“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僧人把岳飞题的联语作楹联挂在寺前。
师主庙是纪念瓷业师主赵慨的庙宇,赵慨熟知福建、浙江等地的烧窑技术,将它与本地制瓷技术结合起来,为古代景德镇瓷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瓷业工人对赵慨十分敬仰,尊他为师,建庙供奉他。
镇上的这么多寺观都需要瓷器,为满足其需要,镇上就生产各种寺观用瓷器,因而在陶瓷文化上就受到了佛、道等宗教的影响,这些影响广泛地反映在陶瓷造型和陶瓷装饰上。
受宗教影响的陶瓷造型有魂瓶、葫芦瓶、香炉、檀香炉、皈依瓶、莲花尊、净水杯、净水盂、三足炉、八卦碟等寺庙日用供器,有观音、罗汉、达摩、八仙、麻姑、十八罗汉、和合二仙、无量寿佛、南极仙翁等瓷雕塑像,这些神佛塑像还有变化多端的造型,如炼丹铁拐李、送子观音、坐莲观音、踏苇达摩、乘槎仙人、祝寿麻姑、东方朔偷桃、八仙朝圣等等。
受宗教影响的陶瓷装饰有神佛的画像。有基本上是道家文化的八卦,即“乾、离、艮、巽、坤、坎、震、兑”。“八宝”也是道家文化,即“轮、螺、盖、伞、花、罐、鱼、肠”八种实物,后来将八仙手中所执的八种实物也称八宝。为了区别前者,后者即称“新八宝”。其他如云鹤、松鹿、“卐”字、灵芝、璎珞、宝杵等等,也都是带有宗教文化的装饰。
上述带有宗教文化的造型和装饰,在当时是为宗教服务,宣传宗教文化的,但后来逐渐脱离了宗教的涵义,普遍为陶瓷艺术所吸收,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陶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