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窑说瓷】景德镇瓷业习俗之“开放性的瓷业民俗文化特征”!
“景德镇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这句话既从字面上说明了景德镇在历史上确实没有围墙,又从深层意义上形象地描写了景德镇开放性的瓷业民俗文化特征。
“工匠来八方”,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历史上全国有大批制瓷工匠流向景德镇。其中较大的流动有三次:第一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工匠南迁,不少人来到景德镇;第二次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北方的汝、定、钧等名窑的工匠逃到景德镇;第三次是元兵南下,南宋灭亡,各地瓷窑遭到破坏,很多技术工匠又逃亡并聚集到景德镇。这样,景德镇在自己原有的技术基础上,又不断吸收外来技艺,二者相得益彰,以致景德镇瓷业生产集天下制瓷技艺之大成,产量、质量不断提高,品种也更加丰富多彩。
景德镇的人口组成被称为“五方杂聚”,这指的是以景德镇为中心,周围的都昌、乐平、祁门、鄱阳、抚州、南昌、余干、余江、上饶等府县的农村闲散劳动力都汇聚到景德镇谋生,使景德镇形成了“五府十八帮”的盛况。
明初,景德镇瓷业基本由本籍人经营,“饶民以烧瓷为业”。随着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原来的土著匠户既要到御窑厂服役,又要从事民窑生产,实难以承担如此重的工作任务,这样工匠来源之扩大,实为瓷业发展之必然,外籍佣工的大量流入正适应了瓷业生产的要求。而景德镇既非县治所在,亦非巨族大姓汇集之地,这一条件又有利于“五方杂聚”。景德镇的制瓷技术于是逐渐被大批外籍工匠所掌握,由此保持了技术的稳定性,使数百年来的制瓷技艺得以继承和提高。即使到了晚清,一些关键技艺也在传承。如挛窑,在掌握这一技艺的魏氏家庭中失传后也能有人继承。应当说,这是景德镇制瓷技艺长期不衰的关键。外籍陶工的流入,引起了瓷业者籍贯结构的巨大变化。嘉靖间,陶户多本地人,佣工则多为鄱阳、余干、德兴、乐平、安仁、万年、南昌、都昌人,其中又以乐平和鄱阳籍者居多。到万历后期,“饶七邑民共与都昌人为斗忿”,“以逐都昌为辞”,反映出都昌籍人已逐渐在瓷业中取得优势,而且都昌人“善讼”,说明其地位和势力已大为提高。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三藩之乱中,景德镇“焚毁过半,窑户尽失其资,流离徒业,余悉售外籍,业窑者十仅二三”。这是一次大转折,此后,镇民中土著者仅“十之一二”,“余皆商旅客寓”,业陶者已以客籍为主。再以后,“景德镇窑户多都昌县人,本府与抚州府及安徽之婺源县、祁门县习其业者十仅一二,而本县之人无几”。
人口的流动和城市的开放,打破了地方封闭性,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技艺的提高。
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我们看到,不仅“工匠来八方”,而且“文化来八方”。
由于瓷器制品的进贡、朝廷及中央机构在景德镇定做瓷器、瓷工到御窑厂服役及“官搭民烧”等原因,景德镇陶瓷融合了宫廷文化艺术。
景德镇自三国、两晋时期制造青瓷的技艺更加成熟以后,引起了历代朝廷的重视,南朝陈至德年间,朝廷曾钦命烧制陶础,此后历代皆命制瓷进御。明、清时景德镇设立御窑,直接生产御用瓷器。历代帝王都随自己的兴趣要求生产不同造型和装饰的瓷器。这样,御窑所产瓷器,也就反映了各朝代皇帝的爱好。这些爱好在当时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一定的艺术风貌,影响着全国和全社会。元代尚白,明代尚青花和红黄等色釉,清乾隆尚繁,这都是一时风尚。明嘉靖帝信道,瓷器上就充满了“八卦”等道家文化;清雍正帝不喜欢宝月瓶,曾下令禁止烧造,不爱墨菊花和藤萝花,也亲谕“不必再画此花样”;清乾隆帝自命是风雅人物,在他的倡导下,一时间瓷器笔筒、墨床、镇纸、印泥盒等各种文具应运而生,乾隆还将其所作诗句以“御制诗”的名义书写于瓷器之上。除此之外,明、清两代皇室都有不少宣扬自身至尊至贵和祝福祈祥的款识,如“天下太平”、“六合同春”、“福寿康宁”、“万福攸同”、“百鸟朝凤”、“八仙朝圣”、“百兽之尊”和“天地一家春”等等。“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各地民窑也大量生产书有上述款识的瓷器。
在皇室的影响下,一些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情趣也表现在瓷器上,如反映清高、闲雅情趣的款识有“高人逸士”、“三老对弈”、“抱琴访友”、“树下读书”、“竹林七贤”、“十八学士”、“春夜宴游桃李园”等;反映富贵荣华愿望的款识有“马上封侯”、“鹿鹤同春”、“指日高升”、“富贵寿考”、“寿山福海”等。
景德镇陶瓷艺术,还广泛接受了国画和民间艺术的影响。
陶瓷工艺在隋唐开始勃兴以后,正好伴随着中国水墨画从着色画中独立出来,经过成熟与发展,国画这种形式也在瓷器的青花、彩绘等装饰上大量出现,有写意、有工笔,也有工笔与写意并用于一件瓷器之上。其画风,随着朝代的不同亦各有所不同。元代受“四王”画派影响。明代受当时画家沈周、林良、吴伟、徐渭等人影响,笔法简练流畅,形象概括生动。清代继承明代的画法,同时又受八大山人、陈老莲、石涛、扬州八怪等人影响,画面挥洒自如、泼辣,意境浑然一体。民间青花瓷器装饰上的那种简朴的画面、生动的气韵和潇洒飘逸的笔调,都充分显示出是受到上述著名画家的影响。
另一方面,景德镇陶瓷装饰的画面题材大多来自民间,它采用剪纸、木刻、年画的常用题材,深受群众喜爱,而且世代相传,毫无陈旧、过时之感。这些题材有“平安吉庆”、“多福多寿”、“万年如意”、“白头到老”、“麟吐玉书”、“松鹤延年”、“孔雀开屏”、“龙凤呈祥”、“福自天申”和“金玉满堂”等等,其中还有不少是谐音的画面题材,如“猫(耄)蝶(耋)之年”、“喜上梅(眉)梢”、“五蝠(福)临门”、“五蝠(福)盘寿”、“三羊(阳)开泰”、“六鹤(合)同春”、“莲(连)年有余”、“佳藕(偶)天成”等等,这些借寓题材都反映了群众的愿望,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陶瓷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