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神童宾青铜像设计制作专家研讨会在古窑隆重召开!
7月17日上午,窑神童宾青铜像设计制作专家研讨会在古窑一号会议室举行。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刘远长、唐自强、熊钢如,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师高峰,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姚永康、曹春生,古窑民俗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景德镇古窑文化旅游研究院院长宋雪鸣,国家文博研究员、博览区文化顾问周荣林等参加研讨会。
研讨会前,与会专家前往古窑昌南印象广场实地考察了窑神童宾青铜像摆放位置。研讨会上,窑神童宾青铜像设计制作团队的熊纲如、曹春生、高峰介绍了窑神童宾青铜像设计小稿。随后与会专家以他们独特地视角,对神版、时代版、人版的三座窑神童宾雕塑的外形、内涵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一致认为无论从表现手法和装饰手法上来说各有千秋。
图为5月18日上午测试窑神画像的摆放高度及7月17日上午考察窑神童宾青铜像摆放位置。
专家对神版、时代版、人版的三座窑神童宾雕塑的外形提出意见
听完专家的建议,周荣林在会上介绍,专家给设计团队提出三对矛盾——虚与实、动与静、人与神,创作窑神童宾青铜像既要离不开窑工的特点,也要离不开神的精神,处理好三对矛盾相信能将窑神童宾青铜像设计得更好。
熊钢如代表设计团队感谢与会专家的真知灼见。他说,在创作期间,我们就在为是从人、神、时代感来表现窑神童宾的形象而困惑。感谢大家的直言不讳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在二稿中,我们会以“人”为立足点,适当提升“神”的形象,符合时代精神的角度上去创作窑神童宾。
陈武平在会上作总结发言,他说:“建造巨型童宾青铜像是为了凝聚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形象,弘扬中国陶瓷人文精神的光辉旗帜,它的制作落成,对“复兴千年古镇、重塑世界瓷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古窑要将其做为景区的标志景观,这将是我市最高、最大、最典型的铜像,2015年6月中国文化遗产日将安放在古窑昌南印象广场对外展示。”
领导、专家在古窑景区合影留念
窑神童宾介绍:
童宾(公元1567~1599年)字定新,明代浮梁里村人。幼年读书,秉性刚直,父母早丧,遂投师学艺,在窑厂做工。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太监潘相任江西矿使兼理景德镇窑务,监督制造大器青花龙缸,久未烧成。潘相便对窑户进行了“例外苛索”,对窑工进行鞭笞以至杀害,瓷工处境十分凄苦。童宾看到同役瓷工的困苦,非常愤慨,便毅然地纵身跳入火内,以示抗议。同窑的瓷业工人悲愤万分,决心烧好窑内瓷器,表示对童宾的哀悼。第二天开窑一看,所烧炼的龙缸果然成功了。这种缸直径一米,高60多厘米,外围环绕着青龙,下面有潮水纹。当时能烧这样大的器皿,是瓷器烧成上的重大成就。
童宾投窑焚身以后,余骸葬于凤凰山。童宾之死,激起了瓷业工人的义愤,全镇工匠群起焚烧了税署和官窑厂房。此举吓坏了潘相,偷偷地只身逃走。在瓷业工人和镇民的强烈要求下,封建官府为了缓和人心,不得不在御器厂的东侧修建“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并号之为“风火仙”。现在还一直保留着瓷制的“佑陶灵祠”匾额。祠内供奉的童宾像即风火仙师像,两边是烧炼工人的师祖,有把桩、托坯、架表、收兜脚、打杂、小伕手、三伕手、二伕手等各脚窑工形象,烧窑业还定出行规,二十年一届开禁迎神,招收徒工,定升工种岗位,并举行迎神盛会。
清代督陶官唐英,曾命人将明代落选的损器,一口脱底的青龙缸从僧明寺抬到火神祠,筑台高置。并写有《火神传》、《龙缸记》等,记载童宾事迹。瓷业工人中至今还流传着有关童宾的故事。
(《地方志》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