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千年不息古窑神火

景德镇古窑文化行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陈婷  发布时间:2013-05-06 10:01:05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捧一把高岭土闻闻你的气息,往事越转越清晰,三闾庙的古码头留下多少秘密,万种风情千帆过尽,故乡的马尾松温润色泽肥腻,古窑的千年神火化力气和灵性,炼造出让那历史让那世界惊叹的瓷器!”— 《我在景德镇等你》
 
  景德镇瓷器无人不晓,然而窑系文化却未必有多少人了解,其实瓷要成器,最后就是靠一把火,窑与瓷如同母与子,无论珍贵名瓷最终流向何处,它们都是从古窑中烧制出来的,景德镇陶瓷千年未断的一个重要支撑,正是“烧”的延续!此行我最大的收获便是了解了这些。
 
  景德镇,一个即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当车子驶入市区时,我忍不住给父亲打了个电话,他曾经作为陶瓷材料的专家,在景德镇工作过一段时间,那时我还在上大学,只记得每次从江西回来,父亲都要带回一些瓷器,花瓶,碗碟什么的,青花玲珑,粉彩,这些名词经常挂在父亲嘴边,然而我却一点兴趣都没有。转眼十多年过去了,成为了一个在路上的摄影师,旅行也让我对一些本已逐渐淡忘的事物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景德镇瓷器。
 
  第二天一早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古代柴窑所在的枫树山蟠龙岗,一抬头,“古窑民俗博览区”几个大字赫然矗立在砖窑上,没想到窑厂竟座落在这样一座森林公园中,林间清新湿润的空气,好像一个天然氧吧。这里生长着大量的马尾松,景德镇处于黄山山脉的丘陵地带,加上气候的条件非常适合马尾松的生长,而窑用的燃料正是松柴,马尾松比煤火焰长,带有松脂、油脂,便于瓷器的烧成,加上生长周期短,也不破坏环境。古人说的“水土宜陶”,就是这个道理吧。
 
  走进景区,也步入了中华民族古窑文化的课堂,移步换景,瓷器文化区、世界上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柴烧瓷窑(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等等,一时间我似乎穿越回了古代,眼前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景德镇千年陶瓷制作历史,看得我眼花缭乱。最终明白一点:窑的发展和陶瓷产品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其它陶瓷产区发生过断代,正因为当地的窑系发展断代了,而从未断过的景德镇古瓷窑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陶瓷文化发展史。
 
  这里一共展示了四种典型的柴烧瓷窑:龙窑、馒头窑、葫芦窑和蛋形窑。其中蛋形柴窑是明末清初景德镇的首创,被称为“景德镇窑”,简称“镇窑”。镇窑窑炉的型制体量、结构比例、砌筑材料和手工技法都代表了传统制瓷窑炉营造技艺最高水平。这座清代镇窑始建于距今约300年的清朝乾隆初年,曾为清朝皇族和民间烧制出多批精美的陶瓷,是目前景德镇仅存的一座保持镇窑原貌的柴窑,窑火熊熊燃烧了几百年,直到1995年才被废弃。
 
  说起来,景区的恢复多亏一位颇有头脑的当地瓷器商人—陈武平,别看年纪不大,但有想法有胆识,五年前他从政府手中接手这个衰败很久的古窑区,一心想做件前人未做过的事,那就是复兴古窑文化,复烧景德镇历史上的历代古瓷窑,给后人留点精神财富,让他们知道景德镇一千多年的陶瓷历史是怎么延续下来的。然而无人看好这项投入大,收入却遥遥无期的文化产业。顶着巨大的压力,陈武平聘请各方面专家老艺人,完成清代镇瑶千年“窑火”的复烧,一切烧窑工艺完全按照清代时期的模式进行。十四年后,2009年10月,清代镇窑的首次复烧成功,在复烧同时即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此后,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相继成功复烧,从此,古窑民俗博览区开始走上了一条在复烧中进行保护的“活态传承”道路。现在,甚至故宫和国外著名博物馆的一些珍贵瓷器的复制品都拿到这里来烧制。
 
  从镇窑出来,我来到后面的生产作坊,四五位七八十岁高龄的景德镇老艺人,正在向游客展示古代制瓷过程。这些头发花白的老人,一度因为机械化、现代化陶瓷生产的出现而失业,不少老艺人一辈子以此为生,甚至大字都不识,生活窘迫,更有流落街头开摩的糊口。眼看传统的手工制瓷工艺就要烟消云散,陈武平又干了件让人称赞的事,设法找回二十多位景德镇技艺高超的老艺人,让政府颁给他们荣誉证书,在景区安排相应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可以让这些宝贵的技艺传承下来。而复烧成功自然也离不开这些民间高人,在最后阶段,长达1天的时间里,窑工需要不间断地加窑柴烧炼,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监测的情况下,仅凭一双“火眼金睛”观测窑膛温度,掌控火候,并用两天时间将窑温降下来,全凭经验和一辈子的技艺。
 
  或许是重新找到了尊严和价值,面前的老人们精神矍铄,一丝不苟地在世界上最古老的陶瓷生产线工作着,从揉泥、拉坯、印坯到利坯、施釉、画坯,到最后制成一件白里泛青的仿古陶瓷艺术品,陶瓷的历史在他们手中由抽象变为具象。

  拉坯:把泥料放到可以转动的"坯车"上,用旋转拉坯的方法,制作坯件:
 
  修坯:拉坯制成的粗坯要经过后期对型的调整,使坯变的薄厚均匀,表里一致,制作过程也是在坯车上完成:
 
  施釉:在修整好的坯土上上一层玻璃质地的釉面儿,使坯光滑,顺润.施釉的方法有蘸、浇、吹、荡、涂等
 
  画坯:以青花料在坯胎上绘画,打青花箍或写青花字,最后上釉入窑
 
  青花瓷,就是用氧化钴料,在坯胎上描绘图形,瓷器不仅是火的艺术,也是旋转的艺术,制作与烧制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祖先留下来的智慧,施釉后高温一次烧成,青料溶于胎釉之间,蓝白相映,怡然淡雅,赏心悦目。
 
  “为什么当年的景德镇会成为世界瓷都?就是因为古瓷窑。”陈武平告诉我,“我要让景德镇历朝历代的古瓷窑“倒着往回烧”,就是为了展示祖先留下来的智慧,再现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史。”他还拿出景区的未来规划图,未来将采用高科技手段,利用动漫、文字、图片等形式把这些在中国制瓷历史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瓷窑展现出来,连同这些窑中出产的瓷器,成为一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博物馆,一个世界陶瓷爱好者朝圣的博物馆。
 
  透过古窑文化区这扇窗,让我对中国瓷China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些父亲带回来的精美瓷器,背后有着这么多的故事,清代赫赫有名的督陶官唐英曾说过:“瓷器之成,窑火是赖”,是啊,没有烧的延续就没有景德镇的辉煌。我小心翼翼地捧起一只镇窑烧制的青花写意牡丹碗,耳边飘来那首优美的《我在景德镇等你》:古窑的神火通明千年仍不息,江南的烟雨隐约着飘逸,沉韵的伏笔 染刻了传奇,前世心思化今生的胎记…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