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必须要有榜样

陈武平赴京参加央视“乡土·盛典”2012乡土文化风采榜,荣获年度人物奖颁奖晚会将于12月21日18时05分在央视七套播出

来源:景德镇古窑  发布:小鱼儿  发布时间:2012-12-19 14:14:02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乡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本土文化根脉。如何让这一文化根脉传承下去?树立一个榜样是很重要的。

  12月7日晚,乡土文化的盛会——2012“乡土·盛典”节目在首都北京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受邀参加“乡土·盛典”2012乡土文化风采榜,并荣获2012乡土文化风采榜年度人物奖。同台获奖的还有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正式资讯机构咨询专家、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副主席、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中国主席陈平,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敦煌现代石窟艺术工程创始人、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之子常嘉煌,世界马头琴艺术大师齐宝力高等。颁奖晚会开始之前,出于对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关注,央视网对陈武平进行了独家专访,并在网上现场直播。

  瓷都企业家投身非遗保护荣获2012乡土文化风采榜年度人物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的“乡土·盛典”以“美丽中国,幸福乡土”为主题,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两届。在首届乡土盛典上,我市一举拿下最具活力民间文化产业奖,而此次古窑民俗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也是我市乃至全省个人获此大奖的第一人。

  2008年,陈武平全身心投入文化旅游领域,并与市文广新局合作经营古窑民俗博览区,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具有代表性文化记忆的“镇窑”、“葫芦窑”、“馒头窑”和“龙窑”,使这个已停烧数百年的古窑重新焕发出火一般的生机。在恢复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同时,恢复了景德镇历代古瓷窑窑炉营造技艺,在国内外陶瓷鉴赏、收藏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陈武平还积极探索传统陶瓷工艺的时代内涵,组建、打造景德镇市瓷乐团,使之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一张靓丽名片,谱写了景德镇历代瓷窑保护与开发的新篇章,为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探索出一条新路。

  《乡土》制片人、著名导演王延星告诉记者,他们深刻意识到,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必须要树立起榜样,这样才能带动更多的人投身到文化传承的行列当中来,促进文化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出于这个目的,他们决定采用以乡土文化风采榜作为载体,推选出文化名人的方式,举办今年的“乡土·盛典”活动,据了解,乡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本土文化根脉。2012“乡土·盛典”——乡土文化风采榜节目以“乡土文化风采榜”为载体,以“文化自觉”为主题关键词,以“乡土情怀”为文化气质,以“关注行进中的乡土中国,启迪每个人的乡土情怀”为核心价值观,推选为文化三农做出巨大贡献的基层文化人物、为文化遗产奔走呼号的文保人士、为农村文化建设增光添彩的基层典型。

  “他们所体现出的是文化自觉的精神。”在采访中,节目组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个国家的系统工程,这要求每一个公民从自身做起,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凝聚成促进文化发展的洪流。据悉,此次活动整体展示了乡土文化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和可喜成果,也折射出年度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发展与变化,从而启迪每个中国人精神血液中汩汩流淌的乡土情怀。

  据悉,今年“乡土·盛典”节目年度风采人物推选的范围为具有乡土情怀、奉献精神、执着信念、在2012年度内,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创新”,做出杰出贡献的基层先进个人、组织、集体。推选标准以价值导向性、公众示范性、媒体传播性、行业启示性为关键词。经过推选委员会成员推荐,最终共有136位入围者,包括文化遗产传承人、基层文化工作者、文化遗产保护人士、民间手工艺人、政府官员等,专业范围涉及戏曲、民间社火、民间手艺、剪纸、泥塑、版画、篆刻、米雕等。最终,乡土文化风采榜专家推委会成员以票选的方式评选出十位2012中国乡土文化风采榜年度人物,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管理处主任陈武平就是其中之一。

  瓷器是有魂的古窑给世人一个认识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点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是一种生存方式的综合体现,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就是如此。

  景德镇自古以来,以瓷为业,积蓄了丰厚的陶瓷文化底蕴,被世人称为瓷都。千年窑火,犹如凤凰涅槃,催生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灿烂,实为中国陶瓷史上的明珠。细论陶瓷文化,其包括制瓷历史、制瓷技艺、创作理念、陶瓷产品、人文景观、习俗风情等各项内容共生共进的文化,是凝聚在陶瓷发展中一切思想行为和物质创造的文明结晶。景德镇人在创造陶瓷文化的过程中,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陶瓷文化以其特有的人文力推动瓷都不断向前发展,自古以来陶瓷文化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并互为促进,相得益彰。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当中的一部分,其影响力是不可或缺的。

  陈武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在他的心中,传统文化都有来自于乡土跟自然的艺术,所以景德镇每年古窑的复烧,也是一个文化的大融合。比如说景德镇的瓷文化、每年的柴窑复烧……就是给世人一个认识景德镇陶瓷文化和其背后故事的点。

  在采访中,陈武平拿起一只他特地从景德镇带到北京的渣胎碗说,烧制这个碗的瓷土就来自于景德镇的高岭村。碗上手工绘制的抽象茶花图案就是景德镇的市花,也是来源于景德镇的文化,这个碗上所施的釉,也是来自景德镇的釉矿……就是围绕着景德镇这座城市周边的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元素共同构筑了景德镇灿烂的陶瓷文化,是乡土文化最好的结合。

  “景德镇的瓷器是有魂的。”陈武平说,瓷器的魂不仅体现在瓷器的外形上,同时还体现在瓷器的精气神上,而这个精气神依托的就是炼就它们的窑炉。这几年,古窑民俗博览区一直在致力于恢复景德镇历代古瓷窑这项事业当中,从清朝到明朝再到元朝宋朝,一步步积累经验,追溯下去,把景德镇的窑系恢复起来,目的就是想让今天的人看到一座真正的活的博物馆,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一点东西,让人们从窑当中感知景德镇陶瓷的魅力。

  景德镇传统制瓷窑炉经历了从龙窑、馒头窑、葫芦窑,最后到蛋形窑的发展历程。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景德镇地区宋元时期焙烧瓷器的瓷窑中不少是龙窑,它为景德镇早期瓷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景德镇瓷业在宋元至明代还使用“馒头窑”。“馒头窑”从直焰型圆窑发展而来,是一次重大的技术进步。元末明初,景德镇开始出现葫芦窑。清雍正时《清窑笔记》形容这种窑“如卧地葫芦”,葫芦窑兼备了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烧成技艺有了长足进步。

  瓷业有两大行,它归纳起来有烧、做两大行,督陶官唐英说过一句话:“瓷器之成,窑火是赖”。瓷器要制作成功,要依靠窑火,瓷器好不好就是一把火。成型当然很重要,但完成成型阶段工作它还是坯,还要靠火来烧,所以烧炼是两大行之一,是非常重要的。烧炼需要窑炉,没有窑炉、没有燃料、没有技艺这几大要素,也形成不了烧炼生产的成果。所以说景德镇窑炉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景德镇陶瓷发展史。

  古人对窑炉结构都是通过几百年慢慢摸索、一窑一窑不断调整才完善的,当时复烧第一项工作就是恢复镇窑的原貌。不仅恢复了它的物质形体,而且还组织了烧炼生产,这就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获得的保护,这是个典范,既保护了文物也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历代古瓷窑的复烧,完善古窑这扇了解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窗口。

  “窑是瓷载体,没有窑也就没有今天的瓷。”陈武平认为,窑系的恢复就是想让人们透过瓷器看到瓷器背后的故事,就拿景德镇来说,如果没有这些窑的发展也可能就没有今天千年景德镇陶瓷历史的辉煌了。

  瓷器是中国的名片今天的景德镇人能把这张名片做得更好

  在此次活动中,与陈武平同台获奖的文化艺术界人士也道出了他们心目中的景德镇。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正式资讯机构咨询专家、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副主席、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中国主席陈平告诉记者,景德镇这么多年来为中国、为人类提供了瓷器这一精美的艺术品,可以说哪里有瓷器,哪里就有景德镇。在一定程度上说,景德镇就是中国的名片。怎么把中国的瓷器这一文明名片做得更好,就是在传统记忆的保护基础之上能够把它们继续在现代的这种时尚化和经济化的社会当中融入一些现代的元素,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接受传统的这种手工艺,同时把传统的手工艺真正的精髓保存下来,不要因为经济对它的冲击而放弃瓷器这一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最精华的一章。

  “瓷器是有性格的,也是有生命、有情感的。”陈平表示,瓷器的性格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中国人的情感,景德镇所承载的这个精神,不光说是一个城市,甚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我希望景德镇人能够坚持下去,像陈武平一样,以自己家乡的这种文化为荣。”陈平说。

  著名收藏家、观复博物馆馆长马未都在谈及景德镇陶瓷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时说,景德镇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是景德镇人革命性地找到了高岭土这一原料,并且成功将其运用到陶瓷烧造中,这一原材料的改变成就了景德镇。

  据悉,今年的“乡土·盛典”颁奖晚会将于12月21日18时05分在央视七套播出,敬请期待。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