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窑炉学会人才优势,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李 猛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发言的题目是:发挥窑炉学会人才优势,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景德镇传统制瓷窑炉经历了从宋代的龙窑、元代的馒头窑、明代的葫芦窑、马蹄窑,最后到蛋形窑(镇窑)的发展历程,他们各领风骚数百年,共同铸就了瓷都景德镇的辉煌。古代窑炉在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杰出的低位和深远的影响,其建造技艺凝结了古窑炉窑工匠的大量心血和非凡智慧。它是景德镇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千年陶瓷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传统瓷窑的恢复既体现了对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的传承,也是在传承基础上对陶瓷文化的一种发展,这一壮举对发掘中国陶瓷文化资源,发展景德镇文化产业经济以及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优秀的陶瓷文化遗产起到了重大作用。
景德镇窑炉学会受市文广局和古窑民俗博览区的邀请,参与了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的复活工作。根据历史记载和对湖田、丽阳、瑶里、御窑窑址等地现场勘测并进行了论证和图纸设计,下面就上述窑型复活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1、龙窑
龙窑多依山坡倾斜建筑,以斜卧似龙而得名,一般与地面成 10°—20°角。窑头有预热室,窑尾通常设置很矮小的烟囱,瓷窑长约20—50m,陶窑可达100m。窑头横断面小,便于烧窑时热量集中,利于燃烧。窑中部横断面最大,窑尾又缩小,拱顶成弧形,窑身两侧有两个窑门和多个投柴孔。龙窑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杂柴、松枝等植物为燃料,窑内火焰多以平行流动。龙窑作业时,在窑室内码装坯体后,将所有窑门封闭。先烧窑头,由前向后依次投柴,逐排烧成。烧成温度最高达1300℃,并可控制还原焰。先复制的龙窑长度30.08米,火膛喷火口处高1.2米,宽1米。窑床分三节,第一节斜坡长5.1米,宽1.5米,末高1.6米。第二节斜坡长12.4米,宽1.9米,末高1.9米。第三节斜坡长10.2米,宽1.5米,末高1.6米。窑炉平均坡度14°。窑身一侧设有两个窑门,两侧上部设有24对直径0.2m的投柴孔。
2、馒头窑
馒头窑系半倒焰式间歇窑炉,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故称馒头窑。复活的馒头窑窑室长2.5米,宽2.8米,高2.6米,容积约16立方。窑床由前至后反倾斜角度10°,有利于缩小上下温差。窑尾设排烟孔6对,烟囱高6米。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烟气流经坯体加热后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入烟囱排出,烧成温度最高达1320℃,能适合还原焰烧成。
3、葫芦窑
葫芦窑一般在丘陵地形上建造,火膛分前后两室,前室比后室短,窑前段为火膛,尾段排烟。复活后的葫芦窑内长7.5M,分前后两室,前室高后室矮,前室平均高度2.15M,后室平均高度1.75M;窑内宽为前宽后窄,前室宽3.5M,后室宽1.8M;前短后长:前室长2.8M,后室长4.7M;窑的前端设窑门和火膛,后室尾部建一高8M的烟囱;窑顶两侧各设有6个补柴孔,窑顶正中前后还设有3个观察孔;整个窑床前低后高,坡度为5°。葫芦窑的窑室断面前大后小有利用窑内烟气流场与温度场的均匀分布,两室之间的收口既能保证前室窑压和温度的稳定,又能促进后室炉膛内的火焰合理流动;窑两侧上方的补柴孔在烧成后期用于补投松柴,利于上下、前后温度和气氛的调节,又能起到前期排湿、止火后的冷却作用。烧成温度最高可达1330℃,还原焰烧成。炉内温度比较均匀,经实测:上下温差约40℃,前后温差约60。
目前继镇窑后复活的葫芦窑和馒头窑已得到成功复烧,龙窑正在筹建中。上述窑炉的成功复烧,有效地保护了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和挛窑、烧窑等一系列传统窑炉营造技艺,使景德镇千年传统手工技艺得以恢复和传承。同时促进了陶瓷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当今我市以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为代表的先进窑炉在国内享有很大声誉,窑炉学会就设在该所,得到了江西省陶瓷研究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窑炉学会有着雄厚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尤其是老一辈窑炉工作者,他们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历经了从柴窑到煤窑、油窑和气窑的发展过程,为景德镇陶瓷窑炉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关心和尊重他们,积极发挥他们的专长,让他们积极投入到保护和继承非物质文化“活态传承”工作中去,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