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探讨
崔 鹏
一、 十多年来高校与非遗走过的道路简介
中国高校从学术研究、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等多方面积极与非遗合作,以下事件为重要合作标志:
1、2002年5月8日,中央美术学院在原民间美术研究室的基础上,率先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随后,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等一大批高校,也设立了名称相似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
2、200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根据国家文化遗产发展趋势和启动实施的文化遗产工程以及中国教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需要,经过讨论,正式通过并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
3、200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专业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高校特色专业。培养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间美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能胜任中等以上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美术教育的基础教师,以及各地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研究、保护、传承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4、2009年全国首个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大学生志愿者社团在成都大学宣告成立。该志愿者社团已招募社团成员逾120人。志愿者社团的建立,使高校师生更直接、更多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主动积极地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5、2011年7月由华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和国际儒学联合会共同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于2011年7月面向全国高校拉开帷幕,活动为期一年,主题为: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建设中华精神家园,
二、浙江经验——建设基地载体 做好教育传承
我们尊重非遗的传承方式和传承特点,并因此而采取了分类保护的措施,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也推动了非遗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民众。建立综合性的保护基地,我们公布了33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等等。
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与教育培训相结合。为此,我们公布了62个省级非遗传承的教学基地,主要是在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课程,增进青少年对于非遗的了解和情感,也想就此能够造就一批非遗保护的后辈人才。我们还公布了6所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基地,发挥高校学科交叉、人才聚集的优势,推进非遗专业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推进科学研究和实践指导。在国家非遗保护中心浙江培训基地开展了非遗保护的工作人员、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和项目保护单位等等系列培训班,在这个培训班上我们邀请国家非遗方面的专家、相关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高校的研究人员进行授课,大大提升了浙江省非遗工作者、传承人以及项目保护单位人员的业务水平。
教学基地更多的是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里面所开设的一些兴趣班,它跟我们主流的或者主体的教学计划、教学课程是相补充的内容。我们职业技术学校就是以这个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比如说东阳木雕,专门有东阳木雕的培训基地。这样的培训基地,这样的职业技术学校那就是以东阳木雕作为主要的学习内容。青田石雕也是同样,专门有一个青田石雕的技术学校,这个学校的学生除了学习我们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职业技术学校所要学习的相关课程以外,主要就是学习石雕的雕刻技术,专门请了国家级的传承人,国家级和省一级的大师在学校里面担任教师,并开设工作室,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高徒,就是徒弟,成为后辈的传承人。
三、 我市高校在非遗传承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33条和34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方法研究,鼓励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整理、出版等活动。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非遗保护的具体任务,细分为普查收集、整理申报、学术研究、宣传普及、资料保存、人才培养等六大步骤,就高校而言,除普查收集外,高校在其他五个过程中都能发挥明显的作用。结合我市非遗特色,我市高校应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结合文化部的文化遗产宣传月进而形成“校园非遗文化月”,并常年开展活动。发挥我校图书馆、博物馆的作用,保存并共享非遗资料。结合我校特色开展针对性的非遗学科教学,增设景德镇传统青花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粉彩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古彩瓷制作技艺、景德镇传统珐琅彩瓷制作技艺等非遗课程环节,丰富学生对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理解。政府积极协调各种关系,为我市高校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习基地,使学校难以独立完成的非遗教学科研环节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