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SHOW | 土与火的传奇,青花的前世今生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20-07-31 11:08:16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在走进景德镇之前,我不知道哪怕是手里的一只瓷碗,在从前都是要经过那么纷杂的程序:先拿来泥土做骨,手工围成器形,修整之后画坯、上釉,再一个个送进窑里,烧造成瓷。更不用提在众多的博物馆里,还珍藏着或轻薄如纸,或花纹繁复的瓷器珍品们,它们传递千年百年,为的是告诉后人,曾经有一门技艺,一门艺术,在中国达到了不可企及的巅峰高度。

走进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你就会发现,制瓷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超、熟练的技艺,每一个环节也都孕育出很多的能工巧匠。我们可以想象这是一条分工明确且非常高效的作业流水线,每一个环节都衔接流畅:要烧造出一件绝世精品,要有好的瓷胎和器形,画坯师傅不能出一点错,上釉师傅要尽量均匀,把桩师傅要拿出看家的本领,才能让这一满窑的瓷器中,烧出一两件精品。

说说容易,亲自上手就知道其中曲折。在这里你可以体验一下拉坯:你的手要保持合适的弧形,距离不可太紧,会损坏器形,太远则掌握不了形状,泥土太干转不起来,加些水可以润滑,但过多,又让泥土变成浆——这活计中颇有些中国式的智慧,讲究拿捏与分寸。

拉坯只是制造瓷器的第一步,后面的工序一个比一个更讲求技术含量。利坯、画坯,施釉,看转动的轱辘车,看一笔画圆,看“手随泥走,泥随手变”的神奇。

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亲见一些非遗传承人,可以在脆硬的瓷胎上雕刻花纹,谓之“玲珑瓷”;

另有一种通过调节釉料之中微量元素含量,来达到改变釉色的目的的颜色釉,其著名瓷器“三阳开泰”,价值不菲,因为往往烧一两千件,方有一件成器。

玲珑、粉彩和颜色釉,与青花并称为景德镇的四大名瓷。然而纵使曾经或者如今的技艺,可以让瓷器更为精巧,更加华丽,但唯有看上去最朴素的青花,从古至今都备受宠爱。

大部分人热爱青花,是因为它骨子里的那股雅致与不凡,幻化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变繁为简地正应了国人的审美观。青花瓷的魅力来自于画坯,先使用青料作画,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虽然“青花”之名和“白底蓝花”之形让我们有了很深刻的感官认识,但是大多数人却不清楚,初画在瓷胎上的青料,其实是一种淡淡的灰色。在灰色与米黄色的世界里,它描摹出青花瓷成形后的魅力。

在古窑民俗博览区,我们看到了本已关闭,但在2009年又重新复烧的镇窑,门口堆着高高的松木,窑内如我在纪录片看到的那样,阴暗、凉爽,窑口留一人宽窄的缝,待把瓷器全部放入之后,以砖和泥糊墙,只留一口点火(所以窑内放置木柴大有讲究,火传递不到的地方,瓷器会因为受热不够,而达不到需要的成品效果)。把桩师傅在估计时间差不多时,从窑顶吐口水,观察烧造情况,然后再决定几时开窑。

除此之外,还有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清代狮子窑以及明清御窑六式窑。

这些都是复建复烧并且现在还在使用的柴烧瓷窑,柴窑使用的是松木,松木燃烧时出油,会让瓷器有一种自然的难以复制的韵味。

虽然如今工业化的发展,已经让这种手工操作几乎成为历史,并且镇窑一年也只开窑数次,并不频繁。但是遐想一下瓷器诞生的过程,真的凝结着无数人的智慧、汗水和运气,是他们让土与火衍生成为传奇,让前世朴素的瓷胎,成为这一世曼妙的青花。

中国的青花瓷有一种淡雅之美,青花,这个词充满了中国味。有关瓷器和青花的传奇和故事,将不断被发现、发掘,然后将被世代传递和传诵。

不管你来不来景德镇

都要听这首歌

《让爱复烧》

分线

窑窑:一把火(编辑)
萌
萌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