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SHOW | 神奇的陶瓷博物馆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8-12-28 10:54:11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网友攻略里推荐,说到了瓷都景德镇,最经典的景点是古窑民俗博览区。于是,从景德镇汽车西站出来,我和家人第一站便是去古窑。

  买票入园,直奔瓷窑展示区。见白墙黛瓦的门楣上低调地写着古窑二字,小小方门内别有洞天。

  所谓的古窑,不是我印象中博物馆的样子,它更像个大公园,青石小径,花木扶疏,每道园门旁都悬挂着两块别致的瓷对联。本人最喜欢的一对是“釉色渲染天青色,素坯勾勒出青花”。

  制瓷作坊和窑是我们这次游览的重点。踏进清代圆器作坊,眼前一亮,师傅们正在用最传统的制瓷技艺展现着景德镇手工制瓷工艺流程,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产作业线了。

  所谓圆器,当属盘碗杯碟,指用轮车成型的器物也。对于制瓷,我是一无所知,行前恶补,找了相关资料来看,起码知道了,就连平时吃饭的瓷碗都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让平凡的泥土化茧为蝶。借用一句经典的话,旅行的妙处,就是让你了解这个世界,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非理所当然”。

  古代制瓷作坊,俗称“坯房”。在这里,我们是从拉坯开始参观的。虽没亲手拉过坯,但我能想象这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即使一个最简单的碗,也需要让手掌间的弧度保持完美,所以亲眼见到师傅以一根原始木棒用力撑起陶轮车,使之飞速旋转,然后,看似无意,手上却有如朵朵莲花绽放般神奇地出现一个又一个圆碗素胎的时候,我还是被震撼了。

  鼓励阳阳亲手试试,本以为师傅会抱他于怀,把着阳阳的小手来拉坯,结果不是,阳阳蹲在一侧,小心翼翼地伸指去捏碗沿。但那碗离开师傅的手,就不理阳阳的小手了,马上垮掉,师傅只好再去帮扶。素碗脱离下来的时候,终究还是歪扭了,可毕竟是阳阳亲手拉的,让我们还是觉得神奇。

  又观利坯,一柄特制的刀片,锋利如斯,不知如何抵住,只见那高速旋转中,泥屑纷飞,素碗不知不觉就变得圆润了,该薄则薄,该厚则厚。啧啧啧,增一分减一分都不行!

  再观画坯。这是一位红脸蛋胖胖的女师傅,手指那么粗,却那么灵活,笔下生花,简单几笔勾描,传统的老茶花图形便跃然碗上。尤其那一笔画圆的功力,一定颇费了很大的苦功。

  在这个制瓷作坊里,我们流连了很久,做什么呢?嘻嘻,原来每来一批游客,师傅们都会展演一遍传统手工制瓷,我们就跟着一遍一遍的重温。哈哈,居然百看不厌!

  时间所迫,意犹未尽的我们还是离开了这间作坊,离开这些身怀绝技的老艺人,拐弯进了国宝“镇窑”。

  古瓷窑,在我心中是个神秘的地方,对瓷器来讲,那是火与土神奇相遇的地方。

  从外表看来,它就像一间规整的大厂房,悬红灯笼,黑瓦檐之下摞着许多像蒸笼一样的器具,后来才知那叫匣钵,用来装要烧制的瓷器,其作用像蒸屉!

  窑房一侧的屋顶矗立着一根高大的烟囱。还没进去,我们先被外面柴垛所吸引,镇窑是柴烧瓷窑,所用木柴都是松木,这些松木大小均匀,层层码砌,最上面码成尖顶,像一座小木房,据说这是一种特殊的柴料储存方式,是为了防止松柴被雨水淋湿,下面留了一个通风口,是为了防止长时间堆放而发生糜烂或产生自燃,同时还省去了建造窑柴仓库所需的费用,可谓是一举三得。处处都是学问呀,古代人民的智慧真不容小觑!

  走进去,发现窑房内静悄悄的,外表是砌得如此整齐的砖墙,内部更像棚屋,地面不铺砖,只是夯实的泥土,柱础上是歪歪斜斜的粗木柱,就这些看似岌岌可危的木柱,撑起了木梁顶棚。听窑工讲,它是有着很科学的道理在里面,抗震效果很好!

  顶棚上悬马灯,投射得一片温馨暖黄,映得一切有了时光倒流的魔力,那扇窗,那封窑的红砖,那一摞摞的匣钵。眼前仿佛幻化出忙碌的窑工们,他们进进出出,搬着匣钵,火光映红了他们淌着汗珠的脸,打开匣钵,是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他们笑了。

  此刻,我们终于站在了这座历史如此厚重的古窑面前,高高窄窄的拱门,一壁红砖,隔出一个神奇的有魔力的窑炉,你相信吗?全窑居然不用一块耐火材料,只是普通的粘土砖,却经受着几百年来一千三百度以上的高温。现在,它依然可以炉火熊熊。这窑本身,未尝不是一个杰作一个奇迹啊!

  千年瓷都·神奇古窑。今天,我们深刻领略到了,不虚此行!

不管你来不来景德镇

都要听这首歌

《让爱复烧》

分线

窑窑:一把火(编辑)
萌
萌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