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不仅仅是一个值得说给世界听的故事(二)
中国的故事关键在于怎么写、怎么说、怎么讲。我们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讲好中国的故事,要避免“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各种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都要在这上面下功夫,要在世界上用说得出、听得懂、传得开、信得过的方式来讲好中国故事,要面向当代、面向年轻人、面向世界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呈现,传播中国观念,彰显中国价值,展示中国软实力。讲好景德镇的故事也必须如此。
要转换话语体系,对着世界说响中国故事
中国的故事很精彩。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对外话语体系。
讲中国故事不是在歌厅唱歌,自我欣赏,也不是在书房里吟诗,自我陶醉。我们要对着世界讲好中国的故事,因此,这个故事要容易被世界接受,要有思辨的色彩、思想的力量、时代的气息;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和公信力,达到感染人、感化人的目的。
瓷器是最容易被世界接受的中国的文化符号,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审美情趣、价值观念、追求以及科技创新,可以随着瓷器的故事走向世界。
当代与景德镇相关的书籍和影视作品很多,关键是这个故事怎么讲。好故事如果讲得很生硬、很老套就不行。在关于景德镇的文艺作品中,要能看到中国人在陶瓷上的追求,在陶瓷上的坎坷命运,在陶瓷中的精神追求,在陶瓷上的文化观念等等。同时,我们要注重文化的当代表达,注重传统性和当代性的结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话语体系,并以这种全新的话语体系对着世界说好景德镇的故事。
要选取独特视角,以人为本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是宏大叙事,但具体到作品首先要注意视角的独特。在表现宏大历史进程时,应注意切口要小;在描写小人物命运时,要有宏大的视野与情怀。特别是在进行宏大叙事时,要注意切入点要小,要讲得接地气。
要讲好景德镇的故事,不能只讲瓷器,而要将瓷器、瓷业、瓷都和瓷工绑在一起讲。景德镇的故事是瓷都的故事,是瓷业的故事,更是瓷工的故事,所以要讲人的命运、人的性格、人的面貌,包括人的问题。现在北京有“北漂”,景德镇有“景漂”。景德镇的大师是了不起的,“景漂”也是了不起的;陶瓷学院的学生是了不起的,那些三代专做匣钵、专做釉果的窑工也是了不起的。这些人的命运故事都非常精彩。
写好景德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人去看瓷器、看瓷业、看这个城市。以老百姓的眼光、平民化的表述去看景德镇,写出百姓的命运。以平视的眼光看当下景德镇人的真实情感,看景德镇人的梦想,看“景漂”们的梦想,这样就有好作品出来。
因此,讲述中国故事,心中要有人,眼里要有人,笔下要有人,镜头里要有人。要向日常生活靠拢,与平常人贴近,做到见人、见物、见精神。故事的选题要以人为本,要充满人文关怀,以客观视角记录人的真实情感,反映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之情、时代之情都是以每个个体为依托的,要在视线指向宏伟历史进程和社会现实时,关注局部,关注平凡,关注个人命运和情感。
要借助名家,名社力量促进中国故事走出去
著名文艺家、著名学者是中国风景、中国城市、中国农村、中国历史、中国道路最好的书记员和解说员,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我们要很好地借助他们的“名嘴”来“发声”。景德镇的故事是世界性的,中国的故事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但还是要名家来讲,他们有国际视野、有时代感觉、有人文关怀、有自己讲故事的方式,能够促进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沟通,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桥梁。
要善用各种媒介,提升中国故事的传播力
好故事、好作品要有传播力,就要借助多样的文艺形式,善用传播媒介。首先是文学出版物。讲好中国故事要重视文学创作。第二是影视屏幕媒介。影视受众面广,电视剧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样式;当前要高度注重纪录片、动漫、微电影的创作,《大国崛起》、《舌尖上的中国》、《大国重器》、《百年潮·中国梦》等纪录片,就很值得学习借鉴。第三是网络媒介,互联网络的受众面越来越广,特别是移动网络。优秀文艺作品以及美术展览等都要占领网络,建立网上的艺术殿堂,将网络建设成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传播基地。
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
高考学子免票游古窑啦!即日起古窑针对全国高考学子,本人凭2016年高考准考证及身份证,即可享受免费门票一张进入景区参观。截止日期:2016年9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