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不仅仅是一个值得说给世界听的故事(一)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全部历史走向的主题,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集体的潜意识、民族的共同追求。文学艺术的使命就在于为人民放歌,为祖国呐喊,为民族助威,为时代存照。文艺工作者应该感受时代步伐和人民愿望,围绕中国梦,讲好中国故事。
景德镇有两千年的冶陶史,一千年的御窑史,这条路走得坎坷而辉煌,浓缩了中国的实践、中国的历程,是具有独特面貌的城市变迁故事,是一个值得说给全世界听的中国故事。写好景德镇,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建构。
中国故事很精彩,值得写,值得说,值得讲。中华文明独树一帜、极其辉煌;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千年瓷都景德镇的故事折射出中国命运、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价值、中国奇迹。
景德镇的故事里有中国实践与中国历程
景德镇从东汉末年开始烧瓷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从一〇〇四年称“景德镇”到现在也有一千多年。景德镇的瓷是高温瓷,是用浮梁的柴火烧的。但木材不是焦炭,怎么可能烧到一千三百摄氏度以上呢?但它偏偏就烧到了一千三百摄氏度。因为古窑的窑膛很大,烟囱很高,烟囱在窑膛里拉出了一个火道,在火道上是一千三百摄氏度,其他地方则是一千二百摄氏度、一千一百摄氏度……瓷器放在窑里的位置就很有讲究,放什么地方要凭“满窑师傅”的经验,而火候的掌握则是靠“把桩师傅”的经验判断。一个技术问题中包含着深厚而精彩的文化内涵。
历史上景德镇不但是官窑,而且是御窑。用柴火烧瓷再好的师傅成品率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五十,因此,为皇帝烧瓷器一次要烧十件甚至更多,希望总会烧成一件送进皇宫。那么其他烧成的次品到哪里去了呢?皇家的瓷器是不能流到民间的,只能就地打碎。打碎还有规矩:先用锐器在底部戳个洞,然后用钝器敲碎。打呀打,就这样打了几百年,打成一个文化堆积,据说方圆有六平方公里,十六米高,从明初、明中、明末到清代层层堆起来,非常壮观。这些文化堆积是和生产场地连在一起的,在全世界独一无二,是极其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的文化价值可以概括为两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首先,景德镇地面和地下至今保存着的大量的瓷器,其数量之大与质量之精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其次,这里保留着完整的瓷器生产工艺体系、原料、燃料供应体系和瓷器销售体系,以及与此相应的大量的古窑址、古作坊、古街巷、古建筑、古店铺、古民居、古衙门、古码头等遗存,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景德镇故事是历经千年历史积累的文化资源。千年瓷都故事里有中国的实践与中国的历程,是中国梦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是可以亮给世界的中国文化名片。
景德镇的故事里有中国性格与中国命运
官窑是景德镇瓷业的主体,历史上主要依靠中央政权的支持。晚清时财政拨款锐减,接着受到西方工业产品冲击,江南丝绸工业被冲得稀里哗啦,而景德镇陶瓷产业依靠精细的产业分工摊薄成本扛过了这一劫。但到建国以前景德镇又一次濒临死亡。
新中国成立后十大国营瓷厂撑起了景德镇当代发展的一个小高峰,但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十大瓷厂解散,数万人下岗。到本世纪初还有十九个烟囱在冒烟,污染十分严重。但这些窑又不能拆,一座窑炉有几百个工人靠它吃饭,这是饭碗问题、生存问题。当年国企有十万窑工,现在国企基本上没什么人了。近些年,民间制瓷高手不断出现,随着科技的进步,梭式窑、气窑、电窑的出现,景德镇又一次呈现出繁荣景象。现在从事这个行业的可能又有十多万人。
景德镇瓷业在困难中转型,在矛盾中前进,希望与困难交集,问题与成就同在。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蕴含着许许多多景德镇人的命运,也展现了人们追梦圆梦的奋斗精神。景德镇的故事中有独特的中国面貌、独特的中国气质,所以我们说景德镇的故事很精彩,中国的故事很精彩。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正处在高速发展中,讲光明,你可以讲很多正面的东西,讲不足,也可以讲出很多负面的问题。正如景德镇的命运里面有纠结、有矛盾,但也有希望、有骄傲,还有那份自得。
景德镇的故事里有中国成功与中国奇迹
多年以前《战略与管理》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给我印象很深,它讲景德镇、温州、中关村三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几十或上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设计到生产能把所有的产业全部配齐。很多人对景德镇爱恨交错。有个上海教授住在“老鸦滩”做瓷器,那是过去老鸦也去抢食的地方,可见环境脏乱。他跟我讲:我家在上海,却每年有大半年时间住在这里,为什么?因为在这里画陶瓷,原料、柴火一下子就齐了。这是寻梦的地方、圆梦的地方,是能成功的地方。这就是景德镇“草鞋码头”的魅力,因为它的活力来自民间,来自底层,来自五花八门、四面八方。景德镇民间的力量远大于政府的力量,现在公共平台太少,如果政府真正把这个做起来,景德镇的陶瓷经济、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就会万马奔腾、活力迸发。
当代景德镇也体现着中国的成功、中国的奇迹,体现着独特的中国经验。景德镇虽然不做马桶、不做瓷砖,但这些年景德镇有那么多的名人工作室,出了那么多产品,各方面的变化令人惊讶惊叹,这就是景德镇的成功。
有人说景德镇怎么可能养得活十万瓷工呢?可现在瓷业从业人员超过了十万人;有人说景德镇的瓷业很困难、没得救,会死,但景德镇偏偏不死。景德镇的成功、奇迹和经验就体现在这里。
当然,这里也有中国的问题、中国的矛盾、中国的纠结,而且是非常复杂、非常纠结的问题。我们写景德镇的故事,就要写出景德镇独特的面貌、独特的气质、独特的命运、独特的道路、独特的历程、独特的奇迹、独特的成功,也包括独特的问题和独特的纠结。
我们写景德镇故事,不能就瓷器讲瓷器,而是要从瓷器讲到陶瓷材料、器型、工艺、科技以及整个产业,景德镇是瓷都,城市跟这个产业是连在一起的。全世界靠一个产业支撑一个城市一千年的仅此一个。一个城市跟一个产业的命运纠结了一千年,现在还在纠结下去。所以,要写好这个城市的故事,这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中国故事。
资料来源:中国文化报
高考学子免票游古窑啦!即日起古窑针对全国高考学子,本人凭2016年高考准考证及身份证,即可享受免费门票一张进入景区参观。截止日期:2016年9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