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个杯子 等待与你相遇
如果说人的一生像一杯茶,那么什么样的杯子才适合你品茶呢?
话说,茶杯的名字通常都跟它们的形有关,釉、纹饰、工艺也决定一部分,但今天要说的杯的名字是跟它们的形相联系的,多数是青花杯的杯名,有些杯名也可以用到其他的杯上,茶杯有叫杯,有叫盏,有叫碗。
盏
饮茶用器。敞口、斜身、深腹、圈足,体略小。宋代有黑、酱、青、白和青白釉茶盏,以黑釉为贵。天目杯又有叫天目盏,建盏。事实上,从宋朝开始,盏成为喝茶的专用器具,也意味着喝茶这件事开始从生活层面进入到了精神享受层面。
压手杯
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竖直,自下腹壁内收,圈足。握于手中时,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压合于手缘,体积大小适中,分量轻重适度,稳贴合手,故称“压手杯”。以明永乐青花压手杯最为著名。
撇口杯
口略往外撇,腹微敛,滚圆圈足。胎薄,胎质细润,这个形状也是最常用和最常见的,茶汤入口的圆润度较高,总体感觉比较自然和真实。
“折腰”杯
是用作屈身事人的典故,出自于《晋书·陶潜传》。在此以后,“不为五斗米折腰”成为有骨气的代称。折腰杯高度大小适中,聚香,聚味,也贴合手部曲线。
六方杯
任何一个喜欢收藏杯的人,应该对六方是没有免疫力的。形状大小适中,杯型耐看,六方形,造型挺拔,线面清爽,棱角分明。六棱流直而上翘,方中带曲。
莲瓣杯
与撇口杯的区别在于杯口点缀的小小莲瓣,宛如新生。古朴典雅、光润有度、实用大方。杯体开片如鱼鳞、蝉翼状,久用之后,茶色会上着于裂纹处,形成变幻莫测、美丽绝伦的花纹。
斗笠杯
斗笠,一种古老的挡雨遮阳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乡仍可见。斗笠杯造型如蓑翁之斗笠,口部大,底足小,取其怡然自得之美,线条简洁优雅,烧成难度高,于简洁中见大智,尤显珍贵。取杯品茶,若姜尚之于渭水,于山水间心怀天下,于平凡中窥大智之道。
圆融杯
杯肚略外鼓,口径略内收,聚香和聚味的非常效果明显。
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鸡心杯
造型为敞口,口以下内收,瘦底,圈足。因杯心下凹呈深圆涡状,底心凸起鸡心形,故名。明永乐时期景德镇窑烧制有青花鸡心杯和白釉鸡心杯两种,均有传世品。
卧足杯
是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多种品种。
铃铛杯
也称仰钟杯、金钟杯、磐式杯,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由此而得名。
马蹄杯
敞口,斜削腹,内凹底小平底,形状倒置似马蹄。明代以回青、洒蓝、孔雀蓝、白釉等品种为常见,清代雍正年间较为流行。
把杯子倒过来看像马蹄哦,能想象得出来吗?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史书上记载,成化皇帝热衷书画,有一次他欣赏宋代人画的《子母鸡图》,看着母鸡带着几只小鸡觅食的温馨场景,非常有感触,因此萌发了做鸡缸杯的想法。鸡缸杯上的“子母鸡图”描绘的正是成化皇帝朱见深与万贵妃传奇的爱情故事。传递出皇帝本人寄望保护妻子,家庭和睦,宜子多寿的祈福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