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周荣林:景德镇明代葫芦窑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中国传统瓷窑
景德镇葫芦窑在元代民窑中已有使用,明代是其全盛期,按照《天工开物》和《南窑笔记》的写作时代推断,葫芦窑在明末以至清代雍正及乾隆初年还在使用。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督陶官唐英奉旨编撰《陶冶图说》,其说未提葫芦窑,而说:“窑制,长圆形为覆瓮,高宽皆丈许,深长倍之。”这已是小型蛋形窑的型制。如果从元代中晚期算起,到清乾隆初年,葫芦窑的使用长达400多年。
景德镇葫芦窑的诞生和持续发展,表现了景德镇瓷工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显示了制瓷窑炉辉煌的科技成就。
对于景德镇明代葫芦窑的诞生、发展及其窑炉结构、烧成技术的特点有两个较为权威的论述:
2、2004年第4期《文物天地》刊登,刘新园、权奎山、樊昌生著《发掘景德镇明清御窑》:“(御窑遗址)这类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的,吸收了馒头窑的一些优点,较普通的龙窑要进步,更容易掌握升温、降温的速度和烧成气氛,适合于烧制釉中氧化钾含量较高的瓷器,这类葫芦形窑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已见使用,在御窑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这对研究景德镇明初御窑的烧成技术及其与民窑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以上论述包含以下重要内容:
1、葫芦窑是在龙窑和馒头窑的基础上,结合两者的优点而创制的。
2、葫芦窑的结构和烧成技术有其特点和长处。
对以上论述,毋庸置疑,但是,对葫芦形窑的结构及发展,我们却也有疑问:
葫芦窑两个圆形的窑室,中间相连处产生了折腰,这在实际上增加了挛窑和满窑的难度,而且中间折腰对烧成来说,也达不到馒头窑半倒焰的效果。事实上,这个折腰后来也消失了,出现了小型蛋形窑。那为什么从龙窑、馒头窑,经葫芦窑发展到蛋形窑,中间葫芦窑的持续时间长达400多年之久呢?这里面好像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我们推想后的结论是:葫芦形窑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受到了中国葫芦文化的深刻影响。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