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3(六十七)太上皇宫之宁寿布局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20-01-07 12:44:38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古窑讲堂

   皇宁寿宫区位于紫禁城东北部,是一处高墙围禁的独立区域。明代这里是哕( huì)鸾宫、喈(jiē)凤宫等旧址,曾为成化周太后、崇祯懿安皇后等养老处所。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改建宁寿宫,孝惠章太后在此颐养天年。乾隆帝为归政后养老休憩而增建为太上皇宫,但太上皇并未入住这里。光绪年间又加修缮,慈禧晚年居住在这里。明清帝后认为这块福地是宫中养老的理想宫殿。

古窑讲堂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您讲述大故宫2(六十七)太上皇宫之宁寿布局
宁寿布局

宁寿宫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406米,东西115米,面积约46000平方米,有房屋千余间,好似紫禁城全景的缩微版。宁寿宫总体布局,分为前部和后部。

宫区前部 最南端有一座九龙壁,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宁寿宫时建造。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九龙壁有三处:一处在山西大同,是明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端礼门前的照壁,宽45.5米,高8米,厚2.02米,为中国最大的九龙壁。另一处在北京北海公园罗汉堂前,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宽25.52米,高5.96米,厚1.6米,除了壁前壁后各有九条戏珠蟠龙外,壁的正脊、垂脊及瓦当、琉璃砖等建筑构件都有龙的图案。有人统计,北海九龙壁上共有635条龙,为中国龙最多的九龙壁。再一处是皇极门前的九龙壁,宽29.4米,高3.5米,厚2.06米,由247块预制七色琉璃砖拼砌而成。下部为白石须弥座,上部为黄琉璃瓦顶,中间为9条巨龙浮雕,体态矫健,活灵活现。全幅壁面以海水为衬景,有9条戏珠巨龙在奔腾。从皇极殿南望九龙壁,正中黄色蟠龙驯顺蜷伏,姿如朝觐,势如拱卫,以其气势磅礴、雕制精细、色彩华美、形象逼真,而成为中国最美的九龙壁。

这座九龙壁从东数第三条白龙下腹是用木料雕凿成形后补装上去的。这里有一个传说,当年在烧制这座九龙壁构件时,工匠不小心把这条白龙的龙腹构件烧坏了,但工期紧迫,来不及再烧,有位木匠连夜用木料雕刻成那块龙腹,刷上白漆,安装上去,从外观看去,可以乱真,竟然瞒过了官员督检,工匠也免了一场灾难。

壁之北、宫之前有两重门——皇极门和宁寿门。门内是独立庭院,主要建筑前为皇极殿,后为宁寿宫,即前殿后宫。殿与宫距离仅11.5米。皇极殿为重檐庑殿顶,故宫不在中轴线上的重檐庑殿顶宫殿,只有奉先殿和皇极殿。皇极殿的殿名和殿顶,显示出皇极殿为最高皇权的象征。宁寿宫形制略同于坤宁宫,清用于祭神,今为珍宝馆。

宫区后部 分为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两翼为辅。

中路 养性门内,有四个既分又合的庭院,主要建筑依次为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这里主要是生活区。

养性殿,形制与养心殿相同,正面也有抱厦。乾隆帝诗云:“允宜归大政,余日享清福。是用构养性,一仿养心屋。”原为乾隆帝做太上皇时的日常起居之所。殿的西暖阁,颇具特色:有佛堂,设二层仙楼,内置佛像和佛塔;有墨云室,仿三希堂,因乾隆帝得古墨而命名。古代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的墨,极难保存,以古为贵。

乐寿堂,在养性殿后面,拟为乾隆帝归政后的寝宫。堂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形制尊贵,体量高大。前临广庭,左右游廊,各设屏门,局势开朗。廊壁镶嵌“敬胜斋法帖”石刻。堂内槅扇,仙楼装修,多用花梨和紫檀等珍贵名木,雕刻奇绝,金玉镶嵌,工艺精美,极尽华丽。

乐寿堂后门内,有一座《大禹治水图》玉山,用新疆和阗(和田)密勒塔山青白玉,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雕刻完成,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约5330公斤。据记载,先是开山采玉,后是长途运输。从和田到北京一万一千一百里,需制作特大专车,前用一百多匹马拉车,后用若干夫役扶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冬则泼水成冰路,日行五六里,需三年才能运到。玉石到京后,乾隆帝选用宫中珍藏宋人名画《大禹治水图》为蓝本,派画师照图摹画在玉山上。先做玉山蜡样,怕蜡样融化,又刻做木样。再经运河,载往扬州,能工巧匠,照样雕造。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九月开工,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完成,历时六年零八个月。玉山从采玉到制成,长达十年,仅雕刻就用了十五万个工。同年玉山运到北京,安设在乐寿堂。玉山雕刻大禹治水的壮观情景,崇山峻岭,古木丛立,洞壑溪涧,地势险恶,大禹在山腰劳作,民众凿石开山,使水下流。这幅生动图景,按玉材天然色彩,做艺术加工而成。背面刻有乾隆帝御制诗,歌颂大禹治水,功德万古不朽。像这样大的玉材,用来制造一般器物,似大材小用,但制成玉山,会久存不朽。诗中告诫子孙,如为追求珍玩,今后不要再做。这座由一块整玉四面雕琢成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构思巧妙,雕工精绝,充满动感,鬼斧神工,堪称中华艺术奇珍,显示中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艺。(《故宫经典·故宫珍宝卷》)

颐和轩,在乐寿堂后,轩两廓嵌有石刻,甬道两侧布置山石花池点景。颐和轩的西院有一座如亭,亭中对联是:“境是天然赢绘画,趣含理要入精微。”,亭中曾有小戏台,轩后有穿廊与景棋阁相连。

景祺阁,在轩之北。阁外是珍妃井。阁北出贞顺门左转前行,就是皇宫后门——神武门。

本区宫殿,虽是乾隆帝为自己当太上皇而修建,但他当太上皇之后并没有搬进去住,因养心殿有皇帝情结而不愿离开,也因乾隆帝对生命颇有信心而认为来日方长,又因近四十年居住习惯而不愿改换环境。后来乐寿堂成了慈禧太后晚年的寝宫。慈禧在乐寿堂庆祝自己六十大寿,据说竟耗白银一千余万两。

东路  前部为畅音阁大戏楼,坐南面北,建筑宏丽。楼南为扮戏楼,二层,就是后台。畅音阁通高20.71米(相当于七层楼高),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总面积685.94平方米,三重檐,卷棚歇山顶,上层悬挂“畅音阁”匾,中层悬挂“导和怡泰”匾,下层悬挂“壶天宣豫”匾。内有上中下三层戏台:上层称“福台”,中层称“禄台”,下层称“寿台”。三层台设天井上下贯通,寿台还设地井,根据剧情需要,利用辘轳或绞盘升降演员、道具等。在演出仙女下凡时,用辘轳把幕景和演员从上面送下来,有从天而降的戏剧效果。在演出“地涌金莲”时,用绞盘让演员和莲花从地井钻出来,有从地下或水中升腾的戏剧效果。台下还有隐蔽水井,为戏中表演喷水提供水源。畅音阁为宫中最大的一座戏台,与颐和园内德和园大戏楼、承德避暑山庄清音阁大戏楼(已毁)并称为清代三大皇家戏楼。

阁后的阅是楼,为帝后们看戏的地方,也是帝后饮宴的场所。楼北为寻沿书屋,五间小室,前后带廊,屋名高雅。慈禧住乐寿堂时,光绪帝请安侍膳前在此小憩。屋北为庆寿堂。这是仿江南民居式庭院,青水砖墙,苏式彩画,琉璃瓦顶,四周游廊,在巍峨的宫殿群中,小巧宁静,别有洞天。醇亲王福晋、恭亲王格格,来宫时居住此处。堂后为景福宫,宫前庭院中矗立一块奇石,名为“文峰”。文峰石立在高约l米,平面八角形汉白玉石须弥座上,四周环以铜栏杆。文峰石高4.5米,秀俊挺拔,突兀峥嵘,纹理清晰,孔穴四布。石山上有一座小亭,名“翠鬟”;山下有一石窟,名“云窦”。乾隆帝在《文峰诗》中说:“巨孔小穴难计数,诡棱奇卉自萦纠。”文峰奇石,玲珑剔透,石中称珍,令人赞叹。庭院四面有门,石立院中,四面有景,妙趣横生。景福宫又名五福宫。这是因为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74岁的乾隆帝喜得玄孙,为五世同堂。他书写“五福五代堂”匾,悬挂在景福宫内。景福宫因此又称五福五代堂。乾隆帝还治了一方“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印。这成为皇帝五世同堂的历史佳话。

景福宫北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建的两座礼佛楼阁:一座是佛日楼,上下两层,各为3间,供奉喇嘛教佛像;另一座是梵华楼,与佛日楼东西相邻,有楼梯连通。琉璃瓦顶,上下两层,面阔7间,各自分割,内设佛堂,供奉佛像,一排排,一尊尊,数以千计,目不暇接,欢喜佛像,姿态各异。楼内有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制造的珐琅塔六座,精丽华彩,美轮美奂。八国联军侵入皇宫时,因两楼偏僻,未遭破坏,保存完好。

100.jpg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2(六十四)慈禧西逃之仓惶出逃
2、【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2(六十五)慈禧西逃之废大阿哥
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2(六十六)慈禧西逃之图新憾晚
《古窑讲堂》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3(六十八)太上皇宫之宁寿花园
 
 
分线
主讲:阎崇年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