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七十)仅供皇室珍赏的秘釉——厂官釉
厂官釉是指清代景德镇御窑厂专为宫廷烧造的一种铁、镁结晶釉。按文献记载,这种“厂官釉”是按照“厂官窑”所仿。《南窑笔记》曰:“(厂官窑)其色有鳝鱼黄、油绿、紫金诸色,出直隶厂窑所烧,故名。多缸、钵之类,釉泽苍古,配合诸窑另成一家。今仿造者用紫金杂釉,白土配合,胜于旧窑。”《陶成纪事》记载:“一仿厂官窑,有鳝鱼黄、蛇皮绿、黄斑点三种。”叶喆民先生认为所谓“厂官窑”是指河北彭城窑所产刻“内府”字样的缸、罐,亦即今之所谓“缸器”或“炻器”。也有人认为“厂官窑”可能是指北京西郊门头沟之琉璃窑。“厂官窑”究竟何指,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由于结晶釉的形成与釉料配方、研磨细度、烧成温度、窑内气氛、保温时间以及冷却速度有关,所以这种以茶叶末釉为代表的厂官釉常有所变化,加上各人理解不同,派生出鳝鱼青、鳝鱼黄、蟹甲青、茶叶末、老僧衣等多种称谓。从文献记载看,康熙年间的臧窑已生产蛇皮绿、鳝鱼黄、黄斑点等铁质结晶釉。《景德镇陶录》载:“(康熙年臧窑)厂器也,为督理官臧应选所造。土埴腻,质莹薄,诸色兼备,有蛇皮绿、鳝鱼黄、吉翠、黄斑点四种尤佳。”《陶雅》卷下十八曰:“深绿之有棕眼者谓之新橘(橘之未黄者也),近墨者为鳌裙,近黄者为蟹甲,此三者为一类。”
清代记载的黄斑点,即应为后人所谓的“茶叶末”。“茶叶末”一词最早见于清末寂园叟撰《陶豫》一书:“(茶叶末)黄杂绿色,娇娆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茶叶末以滋润、鲜明、活泼三者为贵。”并认为“茶叶末纹理之佳妙,有若干泥疏散于水中者。且其渐渐晕开,汇于底足,围绕周遭,直如鳝鱼腹皮之姿态流动,又于窑变外得少佳趣。”又曰:“茶叶末一种,本合黄、黑、绿三色而成,以雍正仿成化者为贵,然则成化之有茶叶末者明矣,仿明者略偏于黑,雍正窑则仿于黄矣。而尤以绿色独多者,最称稀罕,盖乾隆窑也。嘉、道以后,取人憎厌,亦莫名其所以然,大抵色暗败而板滞,釉汁不润,质又颇粗。顾康熙一代,不见有茶叶末之瓷品,抑独何欤。”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谈到茶叶时曰:“各种黄色……若和黑、绿二色者,则名茶叶末。茶叶末导源最古,一为纯正之茶叶末,一为不纯之茶叶末。不纯正者,或偏于黄,或偏于绿;纯正者如将茶叶研成细末调于釉中,其色古雅幽穆,足当清供焉……”可见,茶叶末之得名,是因在暗绿色的底釉中闪耀着许多美丽自然的黄色星点,犹如将茶叶研成细末调在釉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叶末釉面星点的形成机理,是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的结晶。
考古发掘证明,我国茶叶末釉瓷器的生产可以追溯到唐代。1984年以来,在陕西铜川黄堡镇耀州窑遗址的唐代地层中发现大量茶叶末釉瓷器,造型有钵、盏、瓶、罐、执壶等,与同时出土的唐代黑釉瓷的造型基本相同。釉色有黄绿、褐绿、墨绿等几种色调,釉质光润,部分产品的釉色纯正,可与清代厂官釉媲美。唐代以后一直到明代,在某些窑口也偶能见到茶叶末一类的产品,但这些产品似乎不是专门生产,可能是在烧制青釉或黑釉瓷时,因釉的配方、保温时间及冷却速度变化而产生的附属品。清代雍正、乾隆时,景德镇御窑厂在仿制古代产品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一项绝技,专门生产,且视之为“秘釉”,仅供皇室珍赏。
传世厂官窑器均为雍正、乾隆时制品。造型常见有圆洗、瓜棱罐、双系罐、弦纹瓶、花浇、六管瓶、葫芦瓶、双耳壶及执壶等。雍正厂官窑釉器之外底均施厂官釉,多阴刻“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个别器物署青花篆书六字三行款;乾隆器之外底多阴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厂官窑釉器有以描金装饰者,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茶叶末釉描金花卉纹葫芦式壁瓶和花卉纹葫芦式蜡台。另外,乾隆时部分古铜彩的器物也是在茶叶末釉一类的厂官釉瓷器上施彩而成,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仿古铜彩夔纹兽耳尊及著名的古铜彩牺耳尊就是这类器物。
一种特殊低温釉上彩。釉彩仿商周古青铜器颜色,故名。创烧于清乾隆时期的景德镇窑。做法是在紫金釉或厂官釉上,加施红、绿、酱色彩,仿烧出古代青铜器的斑驳锈痕,或用金彩摹绘出错金银纹饰,质感与青铜真品相仿。仿器的足部多为黑色或酱色。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