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六十八)历久弥新的黑釉瓷
黑釉的主要呈色剂为氧化铁及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氧化物着色剂。通常所见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的瓷器,其釉料中氧化铁的比例为8%左右。如将釉层加厚到1.5毫米左右,瓷釉即呈黑色。黑釉釉料可分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种。唐代以前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都为石灰碱釉。
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在浙江上虞、宁波的东汉窑址中发现青釉与黑釉同时烧制。东汉晚期的墓葬中也有黑釉瓷出土,这种黑釉瓷器的胎泥炼制不精,胎也不如青瓷细腻,器型较为简单。釉中氧铁含量为4—5%,釉呈现深褐绿色乃至黑色,釉层厚薄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物的下部或凹陷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
东晋时期浙江德清窑是早期烧制黑釉最著名的瓷窑。所烧黑釉胎多呈砖红、紫色或浅褐色,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这种乌黑发亮的釉的主要着色剂仍是氧化铁,含量高达8%左右。
北方黑釉出现比江南地区晚,目前发现的河北平山县北齐崔昂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可以代表这一时期北方黑瓷的特点。此器内外满施黑釉,釉层较厚,上部分浓处呈黑褐色,下部较淡,仍呈茶褐色,严格来说,还不是纯黑釉。但是造型挺拔、轩昂,以肩部的四系突出作装饰,简洁规整中含有美感。制作颇精,胎质坚硬,釉色匀净光亮,已有一定工艺水平。
唐代北方烧造黑釉瓷器比较普遍,目前已在陕西、河南和山东三个省发现唐代兼烧黑瓷的窑址,以河南为多。陕西铜川窑、山东淄博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郏县窑、密县窑和安阳窑等窑址中均发现有黑釉瓷器。其中最能代表当时黑釉烧制水平的是1972年陕西铜川黄堡镇出土的黑釉塔式盖罐,通体施黑釉,乌黑光亮。器身呈圆球状,下承以多边形底座,座上镂雕佛像、人物和花卉等。盖作七级宝塔形,顶端塑有一小猴,形象生动。
黑釉瓷在唐代瓷器中并非主要产品,产量很少,也未流行。但到宋代,随着饮茶之风的普及,黑瓷地位显著提高,以至登上皇家之堂。南方地区如建窑、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器注重釉装饰,即在光亮润泽的黑釉上装饰各种结晶斑纹或把剪纸花样移植到黑釉茶盏上。北方一些窑场的黑釉瓷器则注重描金花装饰。上述装饰的技法给单调的黑釉瓷器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明代黑釉瓷器中更注重釉面装饰。据文献记载,洪武年间景德镇窑烧造过黑釉戗金器。1984年在景德镇明代御器厂遗址永乐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件内外施黑釉的四方印盒,说明在明代宫廷中仍沿用纯黑釉瓷器。此后,御窑厂所烧制的黑釉瓷器多为精工细作,在纯净的黑釉上施以各种低温釉彩,黑釉成为各种美丽颜色的衬托。
清代康熙时出现了黑釉中的名品——乌金釉。其釉面光亮,色黑如漆。纯粹康熙的乌金釉器极为少见,所见多以在其上用金彩描绘各种锦地或开光纹饰,但金色大都不能持久。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