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六十七)炉钧釉:流淌的缤纷
炉钧釉是在低温炉中烧成的钧釉。实际上它是景德镇窑生产的一种仿宜钧的产品。创烧于清雍正时期,盛行于雍、乾时期。唐英《陶成纪事》载:“一炉钧釉(色在东窑与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作法是先在窑中高温烧成素胎,然后施釉,再在烘彩的小炉中低温二次烧成。《南窑笔记》曰:“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为佳,青点者次之。”人们将炉钧分为素、荤两种,素者不见红点,荤者有红点。从传世品看,雍正年间的炉钧釉的流淌较大,并泛有圈状红点,其红色并不鲜艳,红中泛紫,似刚成熟的高梁穗色,因而常称之为“高梁红”。釉面上红、蓝、紫、绿、月白等色相互交融,组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有的垂直,有的弯曲,还有的似云气,与斑点交混在一起,布满器身,如同色彩缤纷的孔雀羽毛一样美丽。乾隆初期的炉钧釉仍保持雍正时的特征,以后则逐渐演变为交织在一起的蓝、绿、月白等色,缺少红色。
炉钧釉瓷器的里口釉、足内釉多与器外壁釉面相一致。雍正、乾隆时炉钧釉瓷器的造型有各种瓶、炉、尊、花盆、花插、奓斗、钵缸、水盛等。雍正器外底暗刻“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乾隆器外底多暗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乾隆时还生产一种在宜兴紫砂胎上加施炉钧釉的器物,大多为茶壶,外底暗刻圆形或椭圆形“乾隆年制”四字篆款,也有暗刻“荊溪孙渭证制”六字三行篆书款的,款字因蒙釉太厚,不甚清楚。
景德镇现代生产炉边釉所用的原料主要为磨细之翡翠、广翠及顶红。翡翠为一种釉上绿色颜料,是将晶料、牙硝、铜花、白砒放入耐火坩锅内以1000℃左右温度予以熔融,然后倾入冷水中骤冷,再粉碎磨细备用。广翠是一种最基本的釉上蓝色颜料,其制法是将晶料、牙硝、铅粉、氧化钴按一定的比例放在耐火坩锅中以1000℃左右温度使之熔融,再倾入冷水中骤冷,然后取出粉碎磨细备用。生产炉钧釉时将烧好的白瓷或无釉涩胎预先加热。若为素炉钧,则在胎上先吹翡翠四转,再吹广翠三转;若为荤炉钧,则先在胎上吹翡翠四转,再吹顶红三转;若为花炉钧,则在胎上先吹翡翠四转,再吹广翠三转,最后加吹顶红二转。施釉后放入烤花炉内以800℃烘烧。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