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六十四)孔雀绿釉,孔雀羽毛般艳丽
孔雀绿釉亦称“法绿”、“法翠”,或叫“翡翠釉”、“吉翠釉”。因呈色翠绿而透亮,极似孔雀羽毛上之绿,故名“孔雀绿”。创烧于宋金时代的北方民窑,景德镇窑自元代开始生产。明代景德镇窑的孔雀绿釉器始见于永乐时期,宣德、成化、正德时均有生产,以正德时作品受到的评价最高。
明代孔雀绿釉的配方与汉代以来的低温铅绿釉的配方大致相同,只是助熔剂不同。明代以前,以铅粉作助熔剂,色彩呈深暗绿色,效果比较沉闷。低温铅绿釉的主要熔剂是氧化铅,而孔雀绿的主要熔剂是牙硝(即硝酸钾)《南窑笔记》曰:“法蓝、法翠……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今景德镇),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
实际上,孔雀绿釉的烧成方法有两种:一是在已烧好的无釉涩胎上挂釉,经低温釉烧而成,这种制法釉层易开片剥落;二是在烧成后的白釉器上挂釉,再经低温釉烧而成,釉层易剥落。
明代孔雀绿釉器有光素无纹的,也有暗刻花纹装饰的。另外还有一种孔雀绿釉青花鱼藻纹盘,创烧于宣德朝,成化、正德时均有生产,外壁釉下青花纹饰为鲭、鲌、鲤、鳜及水藻纹,透过孔雀绿釉看,鱼儿好似悠闲地畅游在碧波之中,形态逼真,是彩瓷中的稀世之作。
明代孔雀绿釉器的造型以盘、碗为主,也有少见的花盆和炉等,宣德孔雀绿釉器之外底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成化孔雀绿釉盘之外底有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成化孔雀绿釉花盆则无款。正德孔雀绿釉器有的有款,有的无款。有款的在外底以青花料楷书“正德年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
清代康熙时,孔雀绿釉瓷器的产量和质量均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由于釉层厚薄不同,呈色也深浅不一,釉厚的浓重葱翠,釉薄的淡雅明艳。釉面开有细碎片纹,垂流积釉处呈透明的玻璃体。由于孔雀绿釉多直接施于烧好的素胎上,所以胎、釉结合不甚牢固,釉层常发生剥落。雍正、乾隆时孔雀绿釉瓷器之造型较之康熙时明显减少,特别是乾隆时,施釉较薄,胎体亦不及康熙、雍正时细腻凝重。
从传世品看,清代孔雀绿釉器除光素无纹的以外,常用印花、刻花技法进行装饰,纹饰多摹仿古铜器,有蕉叶、饕餮、夔龙、缠枝花、莲瓣、回纹等。印花纹饰线条凸起处釉层较薄,隐露白色胎骨,整个图案具有浅浮雕的效果。大多无款,雍正孔雀绿釉器有在外底孔雀绿釉下暗刻“雍正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的,亦有不署款者清末至民国时曾出现仿康熙时的孔雀绿釉瓷器,但釉色大都过于明艳,胎体亦显得轻薄疏松。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称孔雀蓝釉的低温色釉,以氧化钴为呈色剂,釉层清澈透明,色如孔雀羽毛上的蓝色,故名。或施于白釉瓷器上,或施于素烧坯上。素胎挂釉者,胎釉结合不甚牢固,釉层常有剥落。另外,有一部分孔雀蓝釉器可能属于以氧化铜为呈色剂的孔雀绿釉器中颜色偏蓝的一种。与孔雀绿釉器相比,品种和数量都很少。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