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特辑:百家讲坛《御窑千年》唐英督陶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9-10-15 15:57:06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古窑讲堂

  在清康雍乾百年文化大业的星空上,出现了一群文化闪光之星,如文学曹雪芹、史学黄宗羲、经学阎若璩以及瓷学唐英,等等。在中国瓷器史与世界瓷器史的时间交汇点上,唐英不仅是中国御窑千年第一人,而且是世界陶瓷史上一大家。

古窑讲堂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您讲述《御窑千年》唐英督陶
唐英家世

唐英生活的康雍乾时代,中华瓷器既处于中国瓷器史上的高峰,也处于世界瓷器史上的顶端。历史产生英雄,英雄创造历史。唐英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鲜明的例证。

唐英雕像

唐英字俊公,自称蜗寄,今辽宁沈阳人,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卒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享年75岁,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先任八旗满洲正白旗包衣旗鼓佐领,继为八旗满洲正黄旗包衣旗鼓佐领。《清史稿》有传。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载:

唐应祖,正白旗包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来归年分无考。其曾孙唐英,现任员外郎,兼佐领。元孙德格,现任八品官;庚保、寅保,俱现系举人;寅年,现系生员。四世孙唐景,亦现系生员。

上述记载,透露信息:

其一,唐英祖籍沈阳,汉人。

其二,唐英曾祖唐应祖归顺努尔哈赤,为满洲正白旗包衣。

其三,唐英官内务府员外郎,兼内务府正白旗包衣旗鼓佐领。

其四,唐英的长子庚保、次子寅保,时为生员。寅保中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三子万保,记载不详。

在上文,唐氏“来归”的年份和身世,俱无记载。女真、满洲的汉人奴仆,其来源有六种,或买来、抢来、俘来,或逃来、投来、附来。史料无征,难以考究。但唐英的旗分和身份,值得简略考明。

在这里,要解释“正白旗”“正黄旗”“包衣”“旗鼓人”:

清朝的旗人,分作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满洲又分作镶黄、正黄、正白、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八个旗。其中,八旗满洲的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称作“上三旗”。所谓“内务府三旗”就是八旗满洲的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

清朝的“包衣”,全称是“包衣阿哈”,其包衣满文为bao i,汉语意思是“家内的”;“阿哈”的满文为“aha”,汉语意思是“奴仆”。

清朝的“旗鼓”,满文写作“cigu”,为汉语“旗鼓”的音译。古代中原军队有旗鼓、仪仗人,而归顺满洲的汉人,被编入佐领,隶籍于旗鼓佐领的就称为旗鼓人。

由上可知,唐英先是隶属内务府八旗满洲正白旗包衣旗鼓佐领下人。《钦定八旗通志》记载:唐英隶籍于内务府八旗满洲正白旗包衣“第四参领第二旗鼓佐领”。此佐领为康熙三十四年(1695)编立,初以马虎为佐领,而后佐领或故,或转,或革,或调,其第五任旗鼓佐领,命员外郎唐英管理。而唐英怎么又与满洲正黄旗有关系呢?因为唐英由正白旗之包衣旗鼓佐领,而被改任为满洲正黄旗包衣旗鼓佐领。同书又载:八旗满洲正黄旗包衣第五参领下第四旗鼓佐领,康熙三十四年(1695)分立,而后佐领或故,或调,以唐英管理。唐英为该旗包衣第五参领下第四旗鼓佐领的第八任旗鼓佐领。后其子寅保,任满洲正黄旗包衣第五参领下第一旗鼓佐领的第十五任旗鼓佐领。

唐英先是内务府八旗满洲正白旗包衣旗鼓佐领下的人,后升为该旗的旗鼓佐领;又后任八旗满洲正黄旗包衣旗鼓佐领。由是,唐英既受到宫廷信任,为皇家服务,又改变不了身份,为满洲家奴。

唐英生活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中原安定,经济发展,文化昌盛,御窑繁荣,时代赋予唐英大显身手、展示才华的有利机遇。

在康熙朝——内廷供役。唐英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五月初五,7岁入学读书。康熙三十六年(1697),唐英16岁时入养心殿造办处供奉,后任职宫廷画样。是为唐英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他在内廷见识名器、名书、名画、名家。他曾同“四王”之一、《万寿盛典图》总裁王原祁舟系峰下,篷窗见月,二人对谈。王原祁指点他说:

有志斯道者,当于笔外求笔,墨外用墨,丘壑探之冰雪襟怀,结构炼之炉冶造化。趣味在有意无意之间,彩泽含若隐若显之中。……宁古毋今,宁拙无巧。昔墨等兼金,运笔疑鬼斧。兴至,则吮毫舒楮;兴尽,则趺坐闲吟。作画时如万物皆备,置笔后一物不著,乃为身在壶中跳出圈外,此则品高道胜者也。

唐英到雍正朝,得到了重用,连走“三运”。其一,雍正元年(1723)唐英被雍正帝提拔为内务府员外郎。其二,雍正三年(1725),圆明园来帖,称唐英“奉旨画的款式甚好”。他做事勤勉,艺术修养高,受到雍正帝表扬,这成为他将要受到重用的信号。先是,明景德镇御器厂,“以中官督造,后改巡道,督府佐司其事,清初因之”。康熙时,景德镇御窑先有臧应选督陶,出现“臧窑”御瓷;后郎廷极督陶,出现“郎窑”御瓷。雍正时年希尧督陶,出现“年窑”御瓷。其三,雍正六年(1728),唐英受命赴景德镇,驻厂督陶,协助总理陶政的年希尧工作。唐英出京赴任,时雍正帝谕旨:“工匠疾苦宣恤,商户交易宜平。”

在内务府的30年间,唐英养成了既敬业又敏行的素质,造成了既谨慎又清廉的性格,培育了既能书又能画的修养,修炼了既为官又为民的品行。唐英到任后,兢兢业业,一干七年。

在乾隆朝,唐英先后管理淮安关、九江关、粤海关,遥领陶务。乾隆二十一年(1756)才获准病辞,同年去世。唐英在乾隆朝主理景德镇御窑及相关工作长达21年。在有清一代景德镇御窑督陶官员中,唐英任事最久,工作最勤,业务最精,贡献最大,烧造出举世闻名的“唐窑”瓷器。唐英自己也“以陶人自况”。

唐英督陶

雍正六年(1728),雍正帝命“唐英着内务府员外郎衔,驻景德镇御窑厂,佐理陶务,充驻御窑厂协理官”。这一年,他47岁,是其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时年希尧总理陶务,唐英初到御窑厂,于瓷器烧造,如自己所说:“茫然不晓,日唯诺于工匠之意,惴惴焉,惟辱命误公之是惧”。唐英面临新的职责、新的挑战,是退缩、应付,还是担当、奋进——放下官员架子,变外行为内行?唐英的回答是:

用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

唐英苦学三年,做到“四不、四同、四学、四会”。

第一,闭门谢客,“四不”:不应酬,不唱和,不访客,不出游。

第二,放下架子,“四同”:同工匠,同吃饭,同劳作,同休息。

第三,钻研业务,“四学”:学窑务,学管理,学技术,学瓷艺。

第四,成为内行,“四会”:会制胎,会釉料,会彩画,会窑火。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三年之后,到雍正九年(1731),唐英说:“于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有得于抽添变通之道。向之唯诺于工匠意旨者,今可出其意旨唯诺夫工匠矣。因于泥土、釉料、坯胎、窑火诸务,研究探讨,往往得心应手。”

一个内府官员,一个包衣画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身”(陆游句)。唐英躬下身来,向工匠学习,变外行为内行,实在难得,实为可贵。其精神,其践行,堪称榜样,百世可鉴。

唐英于御窑瓷器,主要有三大贡献:

第一,瓷艺贡献。唐英在28年的御窑管理与烧造过程中,亲自督导和烧造,数量多,质量优,精品美,影响大,瓷器被誉为“唐窑”,唐英被誉为“瓷神”。从雍正六年(1728)到十三年的8年间,景德镇御窑烧造瓷器“不下三四十万件”。乾隆二年(1737),正月接旨、五月呈送瓷器59种、47120件。有学者估计,在乾隆初期唐英督陶的20年间,共为宫廷烧造瓷器达50万—60万件。唐英理陶、督陶的30年间,御窑烧造瓷器约有100万件。唐英督陶烧造的瓷器,既仿古集成,又采今创新。

仿古集成,就是仿制历代名窑名瓷。雍、乾二帝追慕前朝精美瓷器,复制宋代名窑及明窑瓷器,就成了唐英的重要任务。如雍正帝好钧窑,唐英到任不久,就派幕友吴尧圃赴钧窑旧址,调查釉料配置方法。他作《春暮送吴尧圃之钧州》诗,勉励吴君:

此行陶冶赖成功,钟鼎尊罍关国宝。

玫瑰翡翠倘流传,搜物探书寻故老。

吴尧圃不辱使命,掌握了钧窑生产诀窍,有了扎实技术储备,唐英仿制工作成功。有诗赞曰:“如汝柴官哥定钧,各肖其式繁其伦。”

唐英仿烧宋瓷,惟妙惟肖,几乎乱真。他仿制的明朝永乐、宣德脱胎白釉、甜白刻花、印花等瓷器,形似神似,真仿难辨。

采今创新,就是创制新品。前面讲到乾隆朝瓷母、交泰转心瓶、干支字转心瓶、轿瓶、仿生瓷、西洋画瓷等,创新之例,不胜枚举。在唐英时,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均有新突破。在他主持下,景德镇御窑创烧颜色釉几十种,如胭脂红、秋葵绿等都是著名的颜色釉。

“唐窑”瓷器被公认是御瓷中珍品,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世界,都达到空前之水平,《中国的瓷器》一书说:

中国瓷器,到了唐窑,确实集过去所有制作之大成。

于瓷器造型设计,尊鼎觚盘礼器,花果人物文房,应有尽有;于瓷器颜色装饰,各种色釉57种,色彩绚丽斑斓,无所不有;于瓷器制作技艺,山水人物花鸟,绘画皴染之制,极尽所能。这在中国和世界陶瓷史上,都写下华彩的一章。这些精美的产品,融入了唐英的心血智慧,散发出夺目的艺术光芒。

唐英能文能诗,善书善画,兼事篆刻,精通制瓷。由于潜心钻研陶务,并且身体力行,他积累了丰富的制瓷经验,其主持烧造精美瓷器,既深受两朝皇帝的赏识,也成为中华瓷器的珍品。今国宝级陶瓷中的唐英作品,无一例外,都是精品。举三器,以为例。

1.清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故宫博物院藏。高6.6厘米,口径14.5厘米,足径6厘米。碗的胎体极薄,内外白釉,洁白如雪,莹润似玉。外壁以珐琅彩装饰,用多种色彩绘画雉鸡和牡丹,寓意“吉祥富贵”,题“嫩蕊包金粉,重葩结绣云”。外底署“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边围双方框。画诗书印,融为一体。画工细腻,色彩艳丽。

清雍正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

2.清乾隆青花缠枝桂花纹交泰转心瓶,故宫博物院藏。瓶撇口,短颈,扁圆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通体黄地青花装饰,中部镂空。瓶内套—小瓶,与外瓶口部相连,能转动。外底署“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此瓶寓意:上下一体,天下太平,富贵荣华,万事如意。唐英在乾隆八年(1743)奏折称:“新拟得夹层玲珑交泰瓶”进呈。此为清官旧藏,当为唐英作品。

清乾隆青花缠枝桂花纹交泰转心瓶

3.清乾隆珐琅彩花卉纹诗句瓶,故宫博物院藏。瓶束颈、溜肩,圈足。通体施白釉,外壁用各色珐琅料绘月季、蜡梅、翠竹、水仙等花卉。题写“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闲章首引“佳丽”,末尾是“金成”“旭映”,外底署“乾隆年制”四字双行款,外围双方框。画工细腻,妩媚娇艳。

清乾隆珐琅彩花卉纹诗句瓶

唐英将制瓷工艺与诗、书、画、印相结合。在陶瓷品类的创新上,后来成书的《景德镇陶录》赞叹道:“厂窑至此,集大成矣!”誉称唐英督陶创新局面:“有陶以来,未有今日之美备!”

第二,学术贡献。唐英钻研陶务,身体力行,不仅实践经验丰富,而且进行理论总结,编写出《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碑记》《烧造瓷器则例章程》等陶瓷经典文献。学苑出版社出版《唐英全集》《唐英督陶文档》则是其集大成者。唐英对御窑瓷器的制作及其发展创新,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陶冶图说》和《陶成纪事碑记》是其二例。

先是,乾隆帝命宫廷画师孙祜、周鲲、丁观鹏,绘制《陶冶图》20幅,记录乾隆御窑制瓷的工艺过程。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八年(1743)闰四月,朝廷造办处将此图交给唐英,命其按制瓷顺序编排,并为每张图画撰写说明。当年五月,唐英即以左图右文的形式编成《院本陶冶图册》,即著名的《陶冶图说》。全书图20幅,文4500字,以图像配文字的形式,记录陶瓷制作工艺过程,对我国古代的制瓷工艺与实践技术做出总结。这是一部陶瓷工艺史的经典文献,也是中国古文献中第一本完整记录景德镇制瓷工艺的历史文献。

《陶成纪事碑记》是唐英的又一学术贡献。这是一篇陶瓷工艺学著作,为当时御窑烧造瓷器产品、工艺的实录,备载经费、工匠解额,胪列诸色瓷釉,仿古采今,有57种。近年在御窑遗址发掘清理出《陶成纪事碑记》残碑,由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收藏。

第三,制度贡献。唐英任内,就人事、财务、生产、工艺,诸多方面,都立规矩。如财务制度,原来御窑开支浩大,财务制度不清。钱花了多少、花到哪里去了,缺乏统计;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缺乏标准。制度有漏洞,办事人员就会钻营牟利,朝臣就会议论纷纷,皇帝就会猜疑不止,窑官就会动辄得咎。由是,唐英意识到,皇帝信任靠不住,陶官监督靠不住,下属操守靠不住,个别经验靠不住,靠得住的是制度。唐英制定了《烧造瓷器则例章程》。唐英在两百年前就实施成本核算,观念超前,制度完备,切实可行,贡献斐然。

唐英在“仿古采今”,烧造“唐窑”精品的同时,其包衣身份,使他没有机会潜心读书、精熟经典、参加科考、取得功名。他留下肺腑心语,以此为终生遗憾。

唐英心语

唐英的文集《陶人心语》,收录他的主要作品。其诗文朴素无华,恬淡自然,他多选择自然景色和庭院风光,利用律诗对仗平仄,绘出一幅幅清淡图画。唐英也有言志诗,如他在墨彩云龙三现纹笔筒上,有七律一首:“指日春雷震太空,甲麟头角动英雄;乘云带雨飞千里,吸雾呼风上九重。掷杖葛陂仙法大,点睛僧壁巧人同;思波挑浪溶溶暖,一任邀游四海中。”

唐英的人生,自谓“蜗寄”,具体分析,是任劳、任怨、任贫、任贱。

任劳,就是一个字——累。雍正时虽窑务由年希尧统管,但实际重担全压在唐英身上:“一切烧造事宜,俱系奴才经营。”后来,他成为统管,春秋巡厂,督办窑务。二十八年,如同一日,小心谨慎,不敢懈怠,积劳成疾,三患大病,在景德镇,终于累死。

任怨,就是一个字——冤。瓷器数量少了、质量差了、破损多了、工期迟了、花钱超了,不满意了,不管他是否有过,都会受到皇帝指责。除了挨骂,还要挨罚。皇帝不悦,责令罚钱,一次“赔补二千一百六十四两五钱五分三厘三丝五忽二微”。相当于唐英四年多工资。一切委屈,自己忍耐。

任贫,也是一个字——穷。历朝陶官,都是肥差,趋之若鹜,因可以贪。唐英不损公肥私,还自掏腰包:“所有新样,皆奴才自出工本。”进项少、开支多,捉襟见肘,自然要穷。唐英多次吟诗叹贫:“心为情缘热,家随宦况贫”;“六十五年半贱贫,贱贫琢练老精神”,以此解嘲。

任贱,还是一个字——卑。唐英虽官为督陶,却身为包衣,深知自己是皇帝家奴,唯“冰兢自持”,以自保平安。唐英“渊深临战栗,冰薄屡彷徨”——从未办过出格事、说过出格话。他遇到位高权重之人,还要“冷热面前赔色笑”,指望对方伸手不打笑脸人。这种低贱身份,内心备受煎熬。

风尘学者,冠盖陶人;唐英曾作《书怀》诗云“风尘中学者,冠盖里陶人”,道出了内心的憋屈:虽为学者,却染风尘;虽顶冠盖,却是陶人。如此纠结,焉不苦恼?

学者之称,唐英当之无愧。他不仅在御窑建功立业,而且工诗、善画、能书、篆印,还会制瓷,更懂戏剧。唐英平生最快乐之事,大概是悬赏征诗。他在九江任职时,捐俸重修琵琶亭。亭为白居易写《琵琶行》遗迹,在署左,临江边,重建后,有故事。史载:

唐蜗寄英,榷九江,置纸笔于亭上,令过客赋诗,开列姓名,交关吏投进。唐读其诗,分高下以酬之。投赠无虚日,坐是亏累,变产以偿,怡然绝不介意。

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真是“一角琵琶亭,千秋翰墨丛。公今既往矣,何人继高风?”著名文人袁枚曾躬逢其事:“贱子当年系短桡,也曾援笔赋鹪鹩。”后旧地重游,回忆当年诗酒高会、彻夜雅集的盛况:

一纸诗投两手迎,敲残铜钵几多声。

姓名分向牙牌记,宾主重中缟纻情。

酒赋琴歌听不足,风警晨乌夜秉烛。

寸子高擎鹦鹅标,侍儿争进防风粥。

从文人雅趣,回到了现实,唐英又变得风尘仆仆,甚至灰头土脸。俗雅之间,纠结不已。

唐英在景德镇,受到敬重。他从粤海关调回九江关,首次巡视景德镇御窑厂,民众夹道欢迎:

抵镇日,渡昌江,阖镇士民工贾,群迓于两岸,靡不咨嗟指点,叹余之龙钟老为者,且欢腾鼓舞,颇有故旧远归之意。

唐英感泣万分,赋诗咏怀:

青丝染霜回故地,何劳镇民夹道迎。

衰翁有负众家恩,关外孑身吾陶人。

百姓的热情,令唐英感动,更成为他制作和创新瓷器的一股动力。

唐英署名瓷器作品数量多,制作精。据耿宝昌先生研究,故宫博物院收藏多件有唐英署名自制的瓷器,如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筒、白地墨彩行书笔筒、仿官釉墨彩行书诗句水丞、冬青釉隶书《朱子家训》瓷板等,堪称精品。另如清乾隆像生瓷山子,故宫博物院藏。高6厘米,长12.3厘米,宽4厘米。此山子仿自然山峰,先烧成白瓷胎,后施土色彩釉,再低温焙烧而成。底部暗刻“蜗寄居士清玩”六字一行款。另有“万年甲子笔筒”等“唐窑”瓷器精品。

清乾隆像生瓷山子

唐英的人生已成定局。唐英的心结是寄望后辈考功名,成重臣,摆脱包衣身份。其长子庚保,在内务府造办处供奉。次子寅保,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仕途一片光明,唐英欣喜万状。不料乾隆帝仍让他学习陶务,准备接班。眼看两个儿子都走上自己的老路,包衣身份,何时是了?唐英黯然神伤,吟诗消愁。然而,唐英一生酷爱读书:“予性喜读书,每漏下四五,披阅不休。”(《陶人心语》)读书,既为其心性使然,也为其心苦解脱。

“未能随俗惟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这是唐英人生观的写照:既有严于律己的内省,又有宽以待人的胸怀。但唐英一生,脱不掉包衣身份,洗不掉俗务风尘,换不掉陶人身份,忘不掉心灵宏愿。

唐英留下著作《唐英全集》和《唐英督陶文档》;也留下诗作,据统计有590首,实际有600余首;特别是留下了精美珍贵的“唐窑”瓷器。

“真清真白阶前雪,奇富奇贫架上书。”唐英不幸,沦为满洲阿哈;唐英有幸,成为陶瓷英杰。而有幸与不幸嫁接出的一枚硕果——唐英功业,灿烂辉煌。唐英既有论著又懂工艺,既长文史又善书画,既敏于学又笃于行,既为官员又做工匠。“浮粱城下水,清照使臣心”,其清廉情操,其敬业精神,其理论著述,其“唐窑”精品——做出历史结论:御窑千年史,唐英第一人。

分线
主讲:阎崇年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