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六十三)色调丰富的绿釉
绿釉以氧化铜(CuO)作着色剂,铅化合物作为助熔剂的低温釉。汉代低温铅绿釉陶的釉料中就含有2.6%的氧化铜。宋、金代除烧制低温绿釉陶器,还有许多烧制绿釉瓷器的窑场,尤其是磁州窑系。定窑所烧制的绿釉,被后世称为“绿定”,是珍贵的名品。明代占主导地位的绿釉是孔雀绿釉,还烧造瓜皮绿釉器。清康熙时绿釉器的烧制达到鼎盛,色调比较丰富,有郎窑绿、瓜皮绿、西湖水、孔雀绿等。
瓜皮绿釉是一种以氧化铜(CuO)为呈色剂、以氧化铅(PbO)为主要熔剂的低温釉。因其色泽碧绿如西瓜皮之色,故名。又因其施釉方法是将釉浆浇在素烧过的瓷胎上,故也称“浇绿釉”。明代宣德、成化、弘治、嘉靖各朝景德镇窑均生产瓜皮绿釉瓷器,但以嘉靖制品质量最好。
清代景德镇窑将其作为仿古釉更是大量生产。唐英《陶成纪事》载:“一仿浇绿器皿,有素地、锥花两种。”康、雍、乾时的瓜皮绿釉呈色有深、浅之分,釉面无开片,玻璃质感强。既有光素器,也有锥拱花纹者,造型多为碗、盘,器外底有青花楷书或暗刻的六字官窑年款。
郎窑绿又名“绿郎窑”,是一种以氧化铜着色剂的高温绿釉,因创烧于康熙时的郎窑而名。与郎窑红相比,郎窑绿较少见,它可能是在烧造郎窑红制品时产生的变种,即郎窑红制品在烧成后期误被氧化,使釉中的低价铜变成高价铜,里外釉面遂呈现青绿色调,故也有人称之为“苹果青”。其特点是釉层凝厚,光亮莹澈,玻璃质感较强,并有类似宋哥窑瓷器上的细碎片纹,故有人称之为“绿哥窑”。口沿或施白釉,或施酱黄釉,足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有的郎窑绿釉对光斜视,能映出五色光晕,俗称“苍蝇翅”,属郎窑绿中的上乘之作。另有一种因器里外分别处在还原和氧化气氛中,形成器里釉为红色,器外釉为绿色的特殊效果,被称为“反郎窑”。
由于郎窑绿釉瓷器比较少见,故其价格曾高于郎窑红瓷器十倍。20世纪初,由于受到欧洲人的重视,尤其是法国人不惜重金收购,因而出现大量仿品。最常用的仿制方法是在雍正、乾隆时期的仿哥釉瓷器上罩一层低温铜绿釉。鉴别这类器物应着重从造型方面入手。
施西湖水、松石绿、秋葵绿这三种釉的瓷器,可能即唐英《陶成纪事》中所称的“西洋绿色器皿”。均属以氧化铜为着色剂,二次烧成的低温绿釉,基本色调为淡绿色,柔和悦目。曰“西湖水”,是因其釉色呈浅青绿色,宛如湖水之色;曰“松石绿”,是因其釉似天然绿松石之色;曰“秋葵绿”,是因其釉色浅绿泛黄,颇似秋葵花朵之色。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曰:“淡绿而微发黄者,名曰秋葵绿。”
西湖水釉创始于康熙朝,主要见于雍正朝。造型多为小巧的碗、盘、杯、碟之类,作工精细,胎薄体轻,釉面匀净。康熙制品的外底有青花楷书本朝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雍正制品的外底多署青花楷书本朝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或双方框。
秋葵绿釉创始于雍正朝,而且也主要见于雍正朝。雍正秋葵绿釉瓷中最受人称道的是小碗和小盘,器内施白釉,外施秋葵绿釉,玲珑隽秀,极其精致。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秋葵绿釉如意耳瓶,高26.3厘米,可称得上是雍正秋葵绿釉瓷中的大器,外底署青花篆书本朝六字三行款。
松石绿釉瓷器始见于雍正朝,以乾隆朝产量最大。乾隆松石绿釉瓷器的造型有梅瓶、锥把瓶、胆瓶、撇口瓶、镂空花篮、冠架、灯笼尊、笔筒等,有的器物釉下印有花纹,图案凸起如浅浮雕。器物所署款识较为复杂,既有青花楷书本朝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又有阳刻或胭脂彩篆书本朝六字三行款。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