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六十二)米色釉、淡黄釉
米色釉又名“米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高温黄釉。呈色淡雅,黄中泛白,极似小米之颜色,故名。从文献记载看,景德镇生产米黄釉瓷始于宋代,唐英《陶成纪事》载:“一仿米色宋釉(系从景德镇东二十里外,地名湘湖有故宋窑址,觅得瓦砾,因仿其色泽、款式)……米色釉(与宋米色釉不同,有浅、深二种)……”从传世品看,深米色釉黄中微泛红,浅米色釉黄中泛白。
清代景德镇窑生产米色釉瓷始于康熙时,以后各朝亦有烧造,但以雍正时器形最多,质量最好。除光素器外,还有米色釉地五彩及米色釉白花等品种。色釉地白花装饰的瓷器以红釉白花、蓝釉白花较为多见,米色釉白花则少见。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康熙米黄釉白花云龙纹碗,里外施米黄釉,外壁有白色云龙纹装饰,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仿写款,外围青花双圈。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米黄釉白鱼纹盘,盘内施白釉,外壁米黄釉地饰以白色鱼纹,圈足内施白釉,有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圈。米黄釉白花不像红釉白花或蓝釉白花那样色彩对比强烈,显得柔和悦目。
淡黄釉是清代雍正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利用从西洋引进的以氧化锑(SbO)为呈色剂的釉料创烧出的一种低温锑黄釉。特点是釉层呈乳浊状,混而不透明。实际上,康熙时,锑黄已作为釉上彩料使用在珐琅彩瓷器上;有时在珐琅彩瓷器上还被大面积用作色地。由于这种黄釉的颜色比传统浇黄釉更为浅淡幽雅,故称之为“淡黄釉”;又因其极似蛋黄之色,故又称“蛋黄釉”。清代文献称之为“西洋黄”、“洋黄”。唐英《陶成纪事》记载岁例供御的57种彩、釉中有“一西洋黄色器皿”,指的就是淡黄釉。《清档》乾隆记事记载:“乾隆三年元月二十五日,太监高玉交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洋黄三寸碟、洋黄里外收小三寸盘……传旨交与烧造瓷器处唐英,照样烧造送来。”这里所说的“洋黄”,也是指淡黄釉。鉴于对颜色的理解不同,也有人视淡黄釉之色恰似柠檬颜色,而称之为“柠檬黄”。
此品种历雍、乾二朝,至道光时仍有烧造。造型以盘、碗、杯、碟等小件器皿较为多见,另有觯式瓶、观音尊、折腰盆、盖盒等稍大的琢器。其中以雍正时制品的质量最好,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淡黄釉瓶,高14.6厘米,撇口、细颈、溜肩,肩以下渐敛,内圈足,形似柳叶,体态隽秀,内外施淡黄釉,匀净幽雅。外底亦施淡黄釉,有暗刻“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此瓶娇美的形体与淡雅的釉色搭配得相得益彰,成为清代淡黄釉瓷器中最受人称绝的作品。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