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五十八)洒蓝釉:清新脱俗
洒蓝釉是以氧化钴(COO)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其特点是在浅蓝色或白色釉地上呈现深蓝色不规则斑点,犹如洒落的蓝色水渍,故称洒蓝釉。反过来说,在深蓝色斑点中夹杂着浅蓝或白色斑点,宛如片片雪花洒落在蓝地上,故又称雪花蓝。康熙民窑生产的洒蓝釉器,民间称之为“鱼子蓝”。
洒蓝釉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正德、嘉靖时也有少量生产,但明代洒蓝釉瓷的产量很少。康熙时这一品种得以发展,产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南窑笔记》和《景德镇陶录》所记载的“吹青釉”可能指的就是洒蓝釉。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克莱(Peredntrecolles,汉名殷弘绪)在写给教会的第二封信中亦提到“吹青”,并指出“要以喷吹法在瓷坯上施以称之为‘吹青’的青料,就必须使用以前介绍的方法精制的优质青料,当吹青变干时,施以普通釉”。洒蓝釉的制法和施釉方法正与此相同。《饮流斋说瓷》更详细地说明了洒蓝釉瓷的施釉方法:“康窑于洒蓝中加绘金彩云龙,奕奕有生气,其作法系先上一层白釉,再上一层蓝色,复上一层薄釉,最后乃画金花。”
康熙洒蓝釉常见器物有花觚、棒槌瓶、笔筒、观音尊、高足托盘、罐、壶、碗、盘等。器外底多施洒蓝釉,无款。器外底施白釉者,有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外围双圈款或图记款。康熙洒蓝釉器多以描金装饰,给人以富丽堂皇的感觉,但金彩多有脱落。还有一些则用洒蓝釉作开光,开光内绘青花釉里红或五彩图案,其中一部分是为适应外销而生产的。较著名的有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洒蓝釉大棒槌瓶,周身洒蓝釉描金开光,开光内绘五彩花鸟图案,画意清新,画工精细。
雍正时的洒蓝釉,多着意模仿天然青金石的色泽,釉面有较浓重的青褐色,也有称之为“鬼脸青”的。造型有蒜头瓶、菊瓣瓶、石榴尊、钵缸、花盆、洗等。有的署款,有的无款。署款者,或在外底白釉下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款,外围双线圈;或在外底施青金蓝釉,暗刻四字双行篆书款;或在外底施青釉,釉下以青花篆书六字三行款;也有外底不施釉者,阴刻六字三行篆书款。
雍正以后,洒蓝釉器即少有生产。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洒蓝釉描金斜方瓶,代表了乾隆时这一品种的烧造水平。瓶通体呈斜方形,口内施松石绿釉,外施洒蓝釉,颈部和腹部以金彩描绘变形宝相花纹,足内施松石绿釉,中心留白,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