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五十五)矾红:媲美珊瑚
以氧化铁(FeO)为着色剂的低温红釉,称低温铁红。由于它是以青矾(FeSO4·7H2O)为基本原料,经煅烧、漂冼后配以铅粉等原料制成,故又称“矾红”,也有人取“矾”字的谐音字“翻”,而写成“翻红”。寂园叟《陶雅》曰:“翻红乃矾红之讹,瓷无专书,市侩以音相呼而已。”
我国瓷器上使用矾红始于金代磁州窑白釉红绿彩瓷器上,元代开始景德镇五彩瓷器上就已使用,但明代中期以前瓷器上的矾红,只是作为釉上彩的一种,使用在红绿彩、斗彩或五彩、杂彩等瓷器上。明代嘉靖年间,由于高温铜红釉烧造难成,遂以通体矾红釉器代之。至清代康、雍、乾时期,矾红釉瓷的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并有所创新。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了清代景德镇矾红釉配料为:“用青矾炼红加铅粉、广胶合成。”青矾炼红又叫“生红”,根据文献记载,清代景德镇矾红釉足以14%生红和86%铅粉配制而成,铅粉作助熔剂。矾红釉中还要加入适量牛胶,以增加釉的附着力。矾红釉不能直接用天然或人工生产的氧化铁来制备,因为这种氧化铁即使经过研磨也很难达到所要求的细度。而用青矾煅烧分解制得的氧化铁,颗粒细,活性大,易于发色。矾红釉的烧成温度一般为900℃左右,其最大特点是呈色稳定。
矾红釉的呈色与原料的细度、烧成温度、烧成时间有密切关系。例如,原料愈细色调愈鲜艳;烧成温度和烧成时间掌握得恰当,能得到鲜艳的红色。若温度过高或烧成时间过长,则会使部分氧化铁渗入胎或釉中,使红釉的色调闪黄。
矾红釉的施釉方法较多,归纳起来有抹、吹、拍拓等。人们根据其呈色及施釉工艺的不同,将矾红釉分为抹红、珊瑚红两大类。
抹红创烧于明代,因它是用刷子将釉料涂抹在器物上,故名。抹红的釉层较薄,且多不均匀,常可见到刷痕,但色泽清丽温润。
珊瑚红釉始烧于清代康熙年间,雍正、乾隆时盛行。它是将低温铁红釉吹在白釉上,烧成后,釉色均匀,釉面光润,其色红中闪黄,可与天然红珊瑚之色相媲美。造型有盘、碗、瓶、炉等。外底多施白釉,有的署青花六字年款,有的无款。
珊瑚红釉还常用作色地,或描金装饰,或绘以珐琅彩、粉彩等。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珊瑚红地粉彩牡丹纹双耳瓶以及北京首都博物馆收藏的雍正珊瑚红地珐琅彩花鸟纹瓶,就是这类瓷器的代表作。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