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四十九)甜白釉:白釉中的名品
明代永乐时期生产的白釉瓷器釉质洁白无疵,温润似玉,肥厚如脂,比后来宣德时期的更光净,外观效果与白砂糖的呈色非常接近,给人以“甜”的视觉,故名“甜白”。也有人依据这种白瓷可以填彩绘画而成彩瓷,而称之为“填白”。
甜白”一词最早见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王世懋撰写的《窾天外乘》一书:“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科技工作者对永乐甜白瓷的胎釉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其化学组成与以前的白瓷相比有所变化,即在瓷胎中引入了较多的高岭土,使三氧化二铝Al2O3含量增加,从而使瓷胎的烧成温度和机械强度提高,瓷胎更加洁白致密。瓷釉中减少了传统的助熔剂石灰石的加入量,而改用钾长石作主要助熔剂,这是避免瓷釉白中泛青,从而呈现甜白色外观效果的根本原因。
观察发现,永乐甜白釉的表面满布极细的孔眼,俗称“骔眼”,并泛有不易觉察的桔皮纹。由于孔眼细小紧密,它们与釉层中的微小气泡使光线散射,产生一种特别的柔和感,致使甜白釉与历史上邢窑、定窑及德化窑白釉在感观上明显不同。
永乐甜白釉瓷大体可分为薄胎薄釉和厚胎厚釉两大类。薄胎薄釉器胎体多数薄到半脱胎的程度,可以光照见影,有光素的,也有在极薄的胎体上模印或锥拱纹样的,显示出高超的装饰技艺。厚胎厚釉器多为琢器,釉质凝厚肥腴,以光素者为多,少数器皿有刻、划花纹。但不论是薄胎薄釉器还是厚胎厚釉器,永乐甜白釉器都有一个特点,即迎光透视,胎釉呈现肉红或粉红色,而清代仿品在迎光透视下则显青色透亮。
永乐甜白釉瓷的器形很丰富,有碗、盘、瓶、罐、杯、壶、爵、军持、花浇、盏托、烛台、盖豆、僧帽壶、无挡尊、三壶连通器等。为凸显釉色之美,永乐甜白釉大多无纹饰,只有少数模印或锥拱云龙、云凤、缠枝花纹等。例如甜白釉缠枝暗花罐,直口,短颈,丰肩,平底微凸,套盖,盖呈伞式状,腹部刻暗花缠枝和仰莲纹。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模印或锥拱云龙、云凤、宝相花及花果纹的永乐甜白釉半脱胎盘或高足碗的内底,有暗刻或暗印的“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款字只有在透光或迎光斜视的情况下方可辨认。例如甜白釉双龙纹葵瓣口碗,器半脱胎,侈口,六瓣葵花形,碗壁斜直,矮圈足,碗内壁饰两条云龙纹,碗心阳文篆书“永乐年制”款。
明初大量生产甜白釉瓷,与宫廷把它作为祭祀用瓷有密切关系。另外,甜白瓷洁净素雅,作为日常饮食器皿也是再合适不过的。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