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四十八)白釉:陈设、填彩两相宜
南北朝时期,人们在认识了青釉呈色原理的基础上,在工艺上设法排除铁的呈色干扰,终于生产出了白釉瓷器。但此时的白釉瓷器无论胎釉的白度、烧成的硬度和吸水率等,都不能用现代白瓷的标准来衡量。特别是釉色呈乳浊的淡青色,还没有完全解除氧化铁的呈色干扰。白釉瓷器至唐代才完全烧制成熟,其中的精品已达到了体薄釉润、光洁纯净的地步。例如邢窑白瓷精品是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精者薄如蛋壳,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透明性能极佳,有“类雪”之誉。唐代以前,白瓷生产集中于北方,五代开始南方也开始生产白瓷。主要在安徽的宣州和江西的景德镇烧制元代景德镇窑烧造的白瓷,釉层乳浊,白中略含鸭蛋青色,与鹅卵相似,称为卵白釉。
明代景德镇的白瓷生产在元代卵白釉瓷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由于高质量的白瓷是生产高质量彩瓷的先决条件,因此明代各朝都很重视白瓷的生产,并形成各朝独有的特点。如永、宣白釉“洁白甜净”、成化白釉“平净油光”、弘治白釉“肥腴细润”、嘉靖白釉“纯净无杂”、万历白釉“透亮明快”等。但在所有的明代白釉中,以永乐、宣德时的甜白釉,特别是永乐甜白釉受的评价最高。
明代德化窑所产白瓷颇负盛名。德化窑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德化县境内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是烧造瓷器的理想之地。据考古发掘证明,德化窑制瓷历史悠久,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德化白瓷属典型的钾一钙质釉。科学测试表明,德化白瓷的胎和釉中氧化钾含量较高,特别是明代白瓷胎的氧化钾含量与釉的氧化钾含量相近,有时甚至超过釉的含量,这是明代德化白瓷看起来具有玉石一般质感的根本原因。欧洲人曾冠之以“中国白”、“猪油白”的美称,直到今日,法国人还以“中国白”直呼德化白瓷。
清代景德镇窑生产的素白釉器主要有三种,一种为仿宋代定窑白釉;一种为仿永、宣白釉;另一种是具有本朝特征的填白釉。
仿宋代定窑白釉瓷始烧于康熙时,雍正、乾隆时继续烧造。既有光素器,也有印、刻花器。《陶成纪事》载:“一仿白定釉(只仿粉定一种)。”从传世品看,康、雍、乾时仿定窑白釉瓷器的造型有各式瓶、尊、盒、炉、洗、盘、水盛、盏托等。釉色白中泛黄,大致具备宋代定窑白釉风貌,但造型、纹饰多具本朝特征。康熙仿定窑白釉瓷器一般无款识,但也有器物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仿定窑白釉刻花缠枝莲纹圆盘,外底署青花楷书“宣德年制”四字双款,无边栏。雍正仿定窑白釉瓷器外底多署暗刻“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乾隆仿定窑白釉瓷器之外底多署阳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也有无款的。
仿永乐白釉即仿永乐甜白釉,有光素器及暗花器。《陶成纪事》载:“一仿永乐窑脱胎素白锥拱等器皿。”传世品中见有雍正仿永乐甜白釉暗花梅瓶、暗花盘等。仿宣德白釉,即《陶成纪事》所说的“一仿宣窑填白器皿,有厚薄大小不等”。传世品见有雍正仿宣德白釉暗花厚胎把莲纹盘、薄胎暗花缠枝莲八吉祥纹盘等,仿品一般不署款识。
具有清代特征的白釉瓷器,因可以用来填彩绘色,故文献一般称之为“填白瓷”。康、雍、乾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生产了大量的填白釉瓷器,其用途一是作为宫廷祭祀或陈设用,二是作为生产低温颜色釉或五彩、粉彩、珐琅彩、矾红彩等彩瓷用。清代宫廷内务府档案中有关皇帝命烧填白器的记载屡见不鲜。
白釉的一种。釉面呈失透状,釉色白中微闪青,似鹅卵,故名。因这种瓷器上常见属“枢府”字样,这是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专用瓷,故又称“枢府瓷”。与青白釉相比,其氧化钙含量低,氧化钾,氧化钠含量提高,致使釉在高温下粘度大,不易流淌,易于烧成。造型有瓶、壶、罐、碗、盘等。装饰以模印花卉纹为主。卵白釉的创烧成功,是景德镇元代制瓷业的突出成就。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