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四十七)几可乱真的仿哥釉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里所谓的哥窑系指“传世哥窑”而言,即目前所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及国外的一些公私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历代流传下来的哥窑瓷器,其造型有碗、盘、碟、洗、瓶、鱼耳炉、罐等。胎质细腻,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其中胎呈黑灰、深灰的有“紫口铁足”现象,呈浅灰、土黄的没有“紫口铁足”。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也有砂米黄、浅灰青、米黄色等。这是由于在窑内烧成时,每件器物摆放的位置不同所致。釉面均有纹片,有的纹片仅为一色,如鳝血、金丝铁线、浅黄等。有的开有大小两种片纹,且颜色不一,大片纹呈黑色,小片纹呈黄色,俗称“金丝铁线”。开片形状有网形、梅花形、百圾碎、鱼子纹等。烧制时大多采用垫烧工艺,个别用支钉支烧。
明代永乐、宣德、成化时,景德镇已生产仿哥釉瓷,并具一定水平,但产量不大。成化以后虽仍有仿造,然而传世之物已很少见。清代景德镇生产仿哥釉瓷虽始自康熙朝,但当时产量很少,至雍正、乾隆时,产量大增,而且仿技远胜明代。特别是那些着意摹古的不署年款之器,常被误认宋哥窑器,足见其仿技之高超。
康熙朝仿哥釉瓷器造型有瓶、盘等,釉色或青中泛米黄,或青中泛绿,有的器物口沿涂酱色釉汁。均不署款识。釉面开片错落有致,风格朴实自然。
雍正、乾隆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在督陶官唐英的主持下,生产了大量的仿哥釉器。唐英《陶成纪事》记载:“一仿铁骨哥釉,有米色、粉青二种(俱仿内发旧器色泽)。”《南窑笔记》在谈到当时仿哥釉所用原料时曰:“今之做哥窑者,用女儿岭釉和椹子石末,间有可观,铁骨则加以粗料配其黑色。”从传世品看,雍正、乾隆时的景德镇御窑厂仿哥釉器,不但仿其釉质,而且仿其胎质,釉层肥厚,釉质温润,宋哥釉特有的油腻酥光及密布的“金丝铁线”片纹等特征均仿得神似,釉色有青灰、灰白和粉青等。胎色铁黑,有些器物的外底留有和哥窑一样的支钉痕,但钉痕较大。造型多种多样,有各种瓶、炉、尊、觚以及小件方印池、笔洗、象棋子等。器物有的署款,有的不署款。有款的多于外底以青花料篆书“大清雍正年制”或“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无款的属有意摹古或乾隆皇帝授意不让署款。如乾隆十年二月初七日,旨令唐英“按渣斗木样烧造哥窑瓷瓶一件,仿旧做不要款。如仿得旧更好”(《清档》乾隆记事)。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雍正仿哥釉直口瓶,堪称雍正仿哥釉瓷器中的上乘之作。此器无款,胎质铁黑,釉质温润,釉面有“金丝铁线”片纹,庶几乱真。
自古民间相传,南宋时在浙江龙泉县有章氏两兄弟,均以烧瓷为业。二人各主一瓷窑,后因烧瓷品质优良,釉色俱佳而名噪一时。时人遂称章生兄主烧的窑为哥窑,章生弟主烧的窑为弟窑。哥窑主烧黑胎青瓷,弟窑主烧白胎青瓷。又有的说,哥窑即是文献中记载的南宋官窑。
关于哥窑的说法不一,致使哥窑的“身世”扑朔迷离,成为陶瓷史上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经过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哥窑的“身世”已经得以澄清。章氏兄弟应是南宋制瓷技术高超的匠师或窑主。他们的产品深得人们的喜爱,后因元代至正年间哥窑仿造南宋官窑惟妙惟肖,从而误传至今,其实哥窑与南宋官窑毫无关系。而传世的一批官藏“传世哥窑”,是南宋著名的修内司官窑的产品,而不是龙泉哥窑的产品。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