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2(三十)养心惩贪之国泰之案
乾隆帝25岁继位,仍住养心殿,到他而立之时,清帝入主中原已近百年。中原地区,半个世纪,太平安定,没有战争。康熙晚期,吏治松弛,官员贪污,相当严重。雍正帝雷厉风行,严肃吏治,起到很好的效果。但雍正后期,身体欠佳,迷恋丹药,官员腐败。乾隆帝亲抓大案要案,惩治贪官,整顿吏治,态度鲜明,措施具体。
在养心殿乾隆帝办的又一件大案是国泰贪污案。
国泰,满洲镶白旗人,富察氏,初官刑部主事,再迁郎中,后升任山东布政使。有一件事国泰给乾隆帝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父亲文绶任总督时,奉命查前四川总督阿尔泰放纵儿子明德布贪婪勒索属吏之案,因徇私而不如实陈奏,遣戍伊犁。国泰立即上疏谢罪,请求跟从父亲到伊犁戍所,并代父亲赎罪。乾隆帝谕道:“汝无罪,何必惶惧?”四十二年(1777年),升山东巡抚。
国泰是纨绔子弟,家教不严。其父文绶,历官山西布政使、河南巡抚,署陕甘总督、湖广总督、四川总督,曾三次因徇庇贪污犯等罪而被免官,并发往军台或伊犁效力。《 清史稿·文绶传》卷三百三十二)文绶常年在京外做官,无暇“教儿子。国泰依仗出生上三旗,父亲又是高官,少年得意,骄横跋扈。对待属吏,小不当意,便发脾气,加以呵斥。这里讲一个故事。身任山东市政使的于易简,见了山东巡抚国泰,竟然“长跪白事”,就是跪着说事。于易简是何许人?他是当朝大学士、军机大臣、头名状元于敏中的弟弟。大学士阿佳等曾以国泰骄横乖张,请改为在京做官。乾隆帝知道一点国泰骄横的劣迹,曾告诫国泰对待下属官吏“当宽严得中”,令他警惕改悔,但他还是执迷不悟。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御史钱沣劾奏山东巡抚国泰和布政使于易简吏治废弛,贪纵营私,贪婪无餍,搜刮百姓,州县库空。乾隆帝命尚书和珅、左都御史刘墉前往调查处理,并令钱沣同往。这三个人态度不同:刘墉(山东诸城人),主持正义,以国泰虐害其乡里,偏向钱沣;钱沣因揭发此案,坚持严查,不屈不挠;和珅虽“怵钱沣”,却暗里袒护国泰,事先透露消息,国泰已做准备——假借市银(市场流通银子)补足库银亏空。和珅到济南后,立即盘查历城银库里的帑银,并令抽看库银数十封,足数无缺,立即起身,返回行馆。(《清史稿·和珅传》卷三百十九)这里有个故事:“帑银以五十两为一铤,市银则否。”就是说帑银与市银的规格与包装不一样。有论者说刘墉先同钱沣商量,共同定下举措。于是,钱沣按计行事——请立即封库,第二天再查。第二天他们来到银库,发现库银为外借的市银充数。钱沣按问得实,召来商人,归还所借,银库为之一空。刘墉和钱沣再查章丘、东平、益都三州县的银库,全都亏缺。(《清史稿·钱沣传)卷三百二十二)经查,山东各州县银库亏二百多万两银子,都是国泰、于易简在官时的事。在审讯国泰时,国泰对钱沣骂道:“汝何物,敢劾我耶!”刘墉大怒道:“御史(钱沣)奉诏治汝,汝敢骂天使耶?”当即命人抽国泰的嘴巴。国泰害怕,跪在地上。和珅看着,也没办法。国泰等罪状属实,和珅也无法庇护。
此案经进一步审理,国泰承认贪婪索取其下属官员,数辄至千万。于易简谄媚国泰,督抚伙同贪婪。狱定,皆论斩,乾隆帝命改斩监候,下刑部狱。命国泰即在狱中自裁。(《清史稿·国奉传)卷三百三十九)此外,两年后,两江总督郝玉麟之子郝硕,官江西巡抚,被劾鞫实。乾隆帝命郝硕同国泰例,赐自裁,并通谕:“诸直省督抚,当持名节,畏宪典,以国泰、郝硕为戒!”(《清史稿·郝硕传)卷三百三十九)
这里讲钱沣借钱的故事。钱沣在弹劾国泰前,自知凶多吉少,做被戍边准备——对好友邵南江翰林说:“家有急用,需钱十千,可借乎?”邵答:“钱可移用,将何事也?”钱说:“子勿问何事。”借了钱,三天后,钱沣上弹劾国泰的奏章。事后,邵问钱:“子前告我需钱十千,岂为此事耶?”钱沣说:是,我想弹劾国泰必被谴戍,故预备点钱用。邵说:若有此事,十千钱不够用啊!钱说:我喜牛肉,在路上可以不用仆从,以五千钱买牛肉,每天吃肉充饥,其余钱我自己预备,能到达成地就行。听到这番话的人无不震惊。陈康祺对此说:“乾隆至今,不少敢言之谏官,求如通政之廉俭为体,刚正为用,亦本朝有数直臣也。”(陈康祺《郎潜纪闻三笔》卷十一)乾隆六十年(1795年),有书记载,和珅后来将钱沣毒死。做个言官,坚持正义,刚正直言,多么不易!
以上三个大案,事涉大学士一人,总督、巡抚、布政使八人。他们官不可谓不高,刑不可渭不重——主犯杀头,抄没家产,殃及子孙。《清史稿》第三百三十九卷为乾隆朝18位省部级贪官列传或附传,纂者最后论道:“高宗谴诸贪吏,身大辟,家籍没,僇(lù)及于子孙。凡所连染,穷治不稍贷,可谓严矣!”但是,为什么贪污之风屡禁不止,且愈演愈烈呢?《清史稿》本卷纂者又评论:“乃营私骫(wěi)法,前后相望,岂以执政者尚贪侈,源浊流不能清欤?抑以坐苞苴败者,亦或论才宥罪,执法未尝无挠欤?”(《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九)就是说,其一,源浊流不能清;其二,执法受到干扰。不过,历史经验,可以总结。
乾隆惩贪的历史鉴戒:
一、盛世当用重刑。 贪赃枉法,代价沉重:身陷极刑,家产籍没,妻妾为奴,殃及子孙。“观其所诛殛,要可以鉴矣!”
二、贪官多为宠臣。 怙宠乱政,民饥成乱。贪官多是宠臣,骚乱多因民怨。《水浒传》说“官逼民反”,为防止民反,必严惩贪官。
三、治贪从高端始。 先清源泉,再理浊流。源清流不浊,源浊流不清。乾隆帝惩贪重点是总督、巡抚、布政使,结果却漏掉了更大的贪官,如和珅。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