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二十五)宫廷赏玩之物——斗彩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由于釉里红对烧成时温度、气氛等条件的要求比青花更严格,将二者共同装饰一器,在相同的烧制条件下,使二者的发色都保持纯正,十分不易。
青花釉里红瓷器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线绘青花与高温铜红釉局部应用相结合;另一种是青花和釉里红均采用线绘加渲染。元、明时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绝大多数属于第一种,第二种直至清代康熙时才大量生产,历雍正、乾隆两朝,盛极一时。
斗彩瓷器创烧于明代景德镇窑,已为世所公认,但斗彩之名却不见于明代文献,当时都将斗彩称“五彩”或“青花间装五色”。谷泰《博物要览》云:“成窑上品,无过五彩葡萄撇口扁肚靶杯,式较宣杯妙甚。……五彩宣庙不如宪庙……宣窑五彩深厚堆垛,故不甚佳,而成窑五色用色浅淡,颇有画意……”
“斗彩”之名,最早见于清雍正年间《南窑笔记》一书,其中谈”彩色”时曰:“成、正、嘉、万俱有斗彩、五彩、填彩三种。先于坯上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名曰斗彩。填彩,青料双钩花鸟、人物之类于坯胎,成后复入彩炉填入五色,名曰填彩。其五彩则素瓷纯用彩料画填出者是也。”今天看来,《南窑笔记》的划分缺乏严密性。因为若按《南窑笔记》的划分,今人所称的“青花五彩”亦可归入斗彩,但斗彩与青花五彩有明显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斗彩的釉下青花起主导或骨架作用,青花已构成整个图案的框架,或者说是白描样稿。斗彩的半成品(即未施釉上彩时)是一件图案完整的淡描青花器。而青花五彩的釉下青花,只是作为一种颜色来表现,同时为釉上绘画起定位作用。青花五彩的半成品(即未施釉上彩时)是一件图案不完整的青花器。可见,无论是彩绘工艺,还是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斗彩与青花五彩都有明显不同。
清代有关景德镇窑瓷器业的札记著作。作者佚名。约成书于雍正、乾隆年间,现仅存旧抄本。全书不分卷,有条目35条,其中记古窑者7条,明窑者6条,胎、釉、彩、青料、窑等22条。详细而明确地记录了烧制瓷器所使用的原料及其出处,以及景德镇制瓷业的分工、窑炉的形状、大小以及烧制工序。同时还记录了景德镇窑向其他瓷窑学习借鉴的情况。该书是研究清代景德镇瓷器工艺史的重要资料。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