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二十四)青花釉里红:完美的结合
青花釉里红瓷器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由于釉里红对烧成时温度、气氛等条件的要求比青花更严格,将二者共同装饰一器,在相同的烧制条件下,使二者的发色都保持纯正,十分不易。
青花釉里红瓷器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线绘青花与高温铜红釉局部应用相结合;另一种是青花和釉里红均采用线绘加渲染。元、明时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绝大多数属于第一种,第二种直至清代康熙时才大量生产,历雍正、乾隆两朝,盛极一时。
从传世品和出土物看,明代前期青花釉里红器较少见。永乐朝流行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有青花绘海水釉里红、海怪纹高足杯、青花绘海水釉里红绘龙纹高足杯、青花绘龙纹釉里红绘海水纹高足杯、青花绘海水釉里红绘三鱼纹高足杯等。
宣德朝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技术有很大的提高,青花和釉里红的色泽都很鲜艳,融会一体,更加绮丽。但是数量极少,十分罕见。所见有海水龙纹碗,以青花绘龙纹,釉里红绘海浪;另有云龙纹碗,以青花绘云纹,釉里红绘龙纹。景德镇明代御器厂遗址曾出土一件小罐的残盖,盖面以青花绘云纹,釉里红绘龙纹。
成化时青花釉里红瓷器少有制作,但从传世青花釉里红鱼藻纹高足碗来看,釉里红鱼纹发色鲜艳,其水平不亚于永、宣二朝。成化之后,青花釉里红瓷器不但数量少,而且工艺水平下降,釉里红多呈暗红色。
青花釉里红在康熙朝得到恢复,并对青花釉里红瓷器加以发展,创烧出洒蓝釉青花釉里红、青釉青花釉里红及青花釉里红加彩等。康熙早期青花釉里红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署堂名款的青花釉里红盘。装饰题材有山水人物、莲瓣、花卉等,有些盘的内底还有以青花料题写的诗句,如“高树临溪艳,低枝隔竹繁”,句后落款为“漱玉亭”。画面中釉里红微微泛紫,与鲜丽的青花相互映衬,异常秀美。盘外底有青花楷书“康熙辛亥(或壬子、癸丑)中和堂制”八字四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分别为康熙十年(1671年)、十一年、十二年的作品。“中和堂”是圆明园中康熙皇帝的寓所,这些在当时颇为珍贵的品种,应是专门为康熙皇帝烧造的御用器。康熙中期以后的青花釉里红瓷器的造型有茶壶、笔筒、印盒、摇铃尊、瓶、钵、盘、碗等,装饰题材有山水、人物、云龙、鱼藻等。
雍正时的青花釉里红瓷器,无论在烧造数量还是质量上,均达到历史最高峰。造型很丰富,有各式瓶(玉壶春瓶、天球瓶、梅瓶、六方瓶、锥把瓶等)、尊(如意耳尊、石榴尊等)、双耳扁壶、笔筒、花盆、罐、缸、盂、洗、碗、盘、杯等。装饰题材有松竹梅、缠枝花、串枝花、折枝花、莲池图、莲托八吉祥、桃蝠、海水龙、异兽、博古、兰亭图、八仙、山水人物、百鹿等。青花与釉里红搭配协调,如绘缠枝或折枝花果,即以青花绘枝叶,以釉里红绘花果,相得益彰,符合自然法则。
雍正青花釉里红瓷器除少数不署年款外,大多数都有年款。年款多署在外底,有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或六字三行款外围单线圈,也有青花篆书六字三行款,无边栏。仿写款见有青花楷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三行款。
乾隆朝青花釉里红瓷器的制作,在雍正朝的基础上颇为盛行。造型有各式瓶(梅瓶、天球瓶、玉壶春瓶、盘口瓶等)、背壶、缸、盒、碗、盘等。装饰题材有云龙、穿花龙、折枝花果、缠枝花、海水浴日、八仙祝寿等。器外底所署款识多为青花篆书本朝六字三行款,也有署青花楷书“养和堂制”、“浴砚书屋”等堂名款。康熙时创烧的青釉青花釉里红此时继续生产,而且还创烧出黄釉地青花釉里红、浅绿釉地青花釉里红等新品种。
亦称“私家藏款”、“室名款”、“斋名款”、“斋堂款”等。或为宫廷、衙署专用,或是私人将住所或书房名刻、印、书于订烧瓷器上。内容包括殿名、楼名、阁名、堂名、馆名、书房名等。如“养心殿”、“古香楼”、“文山阁”、“慎德堂”、“拙存堂”、“彩云轩”、“澹怀室”、“古香书屋”、“椒声馆”等,其中以带“堂”字的堂名款最为多见。瓷器上的堂名款,宋代已初露端倪,明代后期形成风尚,清代更是大量流行,尤以康熙、乾隆、道光时使用最广。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