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十九)康熙青花冠绝一代
中国青花瓷器的发展,在经历了明代永、宣青花之浓艳深沉,成、弘青花之柔和淡雅,嘉、万青花之浓重艳丽以后,至清代康熙时(1662—1722年),步入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康熙青花以其色泽鲜艳、青翠明快、层次分明而独步清代,被推为清代青花之冠。正如清末寂园叟《陶雅》所云:“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秾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
康熙青花瓷器胎土淘炼精细,胎质洁白坚缜。釉质细润平整,釉色或亮青,或粉白,俗称“紧皮亮釉”,时代特征鲜明,以其衬托青翠明艳的青花,可谓相得益彰。所用青料的来源,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景德镇窑工中有康熙青花用云南珠明料的说法。大约成书于雍正、乾隆时期的《南窑笔记》记载,当时所用青料除了明代已用的浙江、江西料外,“本朝则广东、广西具出料,亦属可用,但不耐火,绘彩入炉则黑矣”,因此认为“总以浙料为上”。唐英在《陶冶图编次》里说:“悉籍清料为绘画之需,而霁青大釉亦赖清料配合。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两郡所属诸山。……其江西、广东诸山间有产者,色泽淡薄不耐煅炼,止可画染市卖粗器。”典型的康熙青花所用青料可能是上等的浙料和珠明科。应当指出,即使是优质的青料,烧成时若温度过高,亦会出现蓝中带黑、红黑或紫色的现象。上一章已经谈到,明代晚期提炼青料的方法,已由水沉法改成煅烧法,“上料”出火成翠毛色,呈色鲜丽明翠的康熙青花瓷可能即得益于此。
康熙官窑青花瓷器少见大型器,一般都是小件的日用瓷和文房用具,如盘、碗、杯、碟、壶、罐、瓶、洗、笔架等。装饰题材比较正统,主要是龙、凤、缠枝花卉、云鹤吉祥、耕织图及“寿”字等。另有书写歌颂统治者的长篇诗词歌赋,如“圣主得贤臣颂”等。少数器物的外底有青花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双线圈,或六字三行款,无边栏。大量使用的是花押款或仿写明代洪武、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等朝年款,其中以仿写宣德、成化年款者最多。
康熙民窑青花瓷器的造型很丰富,以造型挺拔的大件器物如凤尾尊、棒槌瓶、方瓶、观音瓶等最具特色。装饰题材广泛,祈福求祥类有八仙庆寿、海屋添筹、洪福齐天、鹤鹿同春、松鹤延年、四妃十六子等;反映文人士大夫气节、风尚的有竹林七贤、岁寒三友、兰亭流觞、饮中八仙、羲之爱鹤、米芾拜石、陶潜爱菊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树木花草类有双犄牡丹、荷叶莲花、博古插花、月影玉兰等。新兴并盛行的装饰是书写长篇诗词歌赋,如“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临怀素贴”、“滕王阁序”、“兰亭集序”等。辅助纹饰以冰梅、锦地、回纹为主。
康熙青花的最主要成就,在于发展并熟练地掌握了分水技法(亦称“混水”)。这种技法是工匠们吸取了中国画和版画中的某些作法,结合瓷器本身材质加以改进而形成的,有人称之为“分水皴”。其先决条件是将青料加工成浓淡不同的料水,具体运作时,依据画面需要,将毛笔蘸料水后,以笔梢引导涌在坯上的料水,让色料自然沉淀于坯上,用不同浓度的料水,就出现深浅不一的色调,以此来表现景物的阴阳向背、里外远近,使画面产生层次丰富、明净清爽的艺术效果,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立体感。
康熙时还打破青花瓷生产中的传统局面,成功地烧制出浆胎青花、片纹釉青花、豆青釉青花、绿釉青花、天蓝釉青花等品种。釉色虽不同,但青花纹饰与白地青花一样,均青翠明快,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