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吕成龙:《明清官窑瓷器》(十二)洪武青花:继承与创新并举


从现有的资料看,明洪武朝(1368—1398)的青花瓷明显少于釉里红瓷,且二者器形和纹饰雷同。主要使用国产青料绘画,青花颜料有浓重与浅淡之分,但呈色多蓝中偏灰暗,不如元青花浓艳。造型有盘、碗、盏托、执壶、玉壶春瓶、梅瓶、石榴尊等,石榴尊属当时新创器形。
洪武青花瓷纹饰源于元青花,但又有所创新。元青花的纹饰,笔锋犀利挺劲,构图繁缛严谨,以华丽雄劲之美夺人眼目;而洪武青花纹饰笔法趋于缓柔,布局疏朗开阔,画风更趋写实。装饰题材远不及元青花丰富,这或许与天下初定,御窑厂处于初创期有关。主题纹饰以代表春、夏、秋、冬的四季花卉为主,其次是松、竹、梅岁寒三友或竹石芭蕉园林景致。元青花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云龙纹,此时已经衰落,曾经较多出现的戏曲人物故事画面也已消失殆尽。洪武青花的辅助纹饰较为单调,有缠枝菊花、缠枝灵芝、海水、蕉叶、卷草、回纹、莲瓣、如意云纹等。在图案画法上,最具时代特点的是牡丹花、扁菊花、云朵等纹饰留有白边。这种白边与元青花不同,元代的白边不甚清晰,有时还用较淡的青料渲染,洪武时的白边则十分清晰。另外,洪武青花缠枝花卉的叶子不如元青花的肥硕,叶子上植物学中成为“缺刻”的部位则较元青花深。辅助纹饰中的蕉叶中茎以双线绘出,中间留有空白,而元青花蕉叶中茎为实心满色。元青花上的回纹多互不相连,洪武青花上的回纹多两两相连作为一个纹样单元。
在成型工艺方面,洪武官窑碗类器的足底一改元代斜削的习惯,而采用平切。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底足内施釉外,其他底足内均不施釉,即为糙底,盘、碗内糙底呈火石红色。
值得注意的是洪武官窑青花瓷器中,有的有暗花装饰,所见青花云龙纹盘,内底心有三朵呈“品”字形排列的青花流云纹,内壁模印五爪龙,外壁有青花云龙纹,此种青花器带有元代卵白釉瓷的遗风。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可靠翔实的文献记载和科学的考古发掘资料,加之洪武官窑瓷器均不落年款,致使景德镇是否存在洪武官窑难以确定。后人往往将一些明显不属于典型元代瓷,而又不具有明代永乐、宣德典型风格的无款瓷器,或划归元瓷之列,或冠之以元末明初。
确定洪武瓷的存在是近三十多年的事,其中较重要的发现有三次:一是1964年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的一批洪武瓷器残片;二是1983年冬,坐落于北京明清皇宫紫禁城西北角的明代西十库遗址出土的一大批洪武官窑瓷器;三是1990年9月与1994年7月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相继在景德镇珠山东麓和明器厂东门头、龙缸弄一带发现大量的洪武官窑瓷器。这三次发现的出土之物虽为残片,但均可用作传世品断代的可靠标本。

执行:一把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