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三)唐英督陶之唐英心语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8-06-14 08:15:29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在清康雍乾百年文化大业的星空上,出现了一群文化闪光之星,如文学曹雪芹、史学黄宗羲、经学阎若璩以及瓷学唐英,等等。在中国瓷器史与世界瓷器史的时间交汇点上,唐英不仅是中国御窑千年第一人,而且是世界陶瓷史上一大家。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您讲述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三)唐英督陶之唐英心语
唐英心语

唐英的文集《陶人心语》,收录他的主要作品。其诗文朴素无华,恬淡自然,他多选择自然景色和庭院风光,利用律诗对仗平仄,绘出一幅幅清淡图画。唐英也有言志诗,如他在墨彩云龙三现纹笔筒上,有七律一首:“指日春雷震太空,甲麟头角动英雄;乘云带雨飞千里,吸雾呼风上九重。掷杖葛陂仙法大,点睛僧壁巧人同;思波挑浪溶溶暖,一任邀游四海中。”

唐英的人生,自谓“蜗寄”,具体分析,是任劳、任怨、任贫、任贱。

任劳,就是一个字——累。雍正时虽窑务由年希尧统管,但实际重担全压在唐英身上:“一切烧造事宜,俱系奴才经营。”后来,他成为统管,春秋巡厂,督办窑务。二十八年,如同一日,小心谨慎,不敢懈怠,积劳成疾,三患大病,在景德镇,终于累死。

任怨,就是一个字——冤。瓷器数量少了、质量差了、破损多了、工期迟了、花钱超了,不满意了,不管他是否有过,都会受到皇帝指责。除了挨骂,还要挨罚。皇帝不悦,责令罚钱,一次“赔补二千一百六十四两五钱五分三厘三丝五忽二微”。相当于唐英四年多工资。一切委屈,自己忍耐。

任贫,也是一个字——穷。历朝陶官,都是肥差,趋之若鹜,因可以贪。唐英不损公肥私,还自掏腰包:“所有新样,皆奴才自出工本。”进项少、开支多,捉襟见肘,自然要穷。唐英多次吟诗叹贫:“心为情缘热,家随宦况贫”;“六十五年半贱贫,贱贫琢练老精神”,以此解嘲。

任贱,还是一个字——卑。唐英虽官为督陶,却身为包衣,深知自己是皇帝家奴,唯“冰兢自持”,以自保平安。唐英“渊深临战栗,冰薄屡彷徨”——从未办过出格事、说过出格话。他遇到位高权重之人,还要“冷热面前赔色笑”,指望对方伸手不打笑脸人。这种低贱身份,内心备受煎熬。

风尘学者,冠盖陶人;唐英曾作《书怀》诗云“风尘中学者,冠盖里陶人”,道出了内心的憋屈:虽为学者,却染风尘;虽顶冠盖,却是陶人。如此纠结,焉不苦恼?

学者之称,唐英当之无愧。他不仅在御窑建功立业,而且工诗、善画、能书、篆印,还会制瓷,更懂戏剧。唐英平生最快乐之事,大概是悬赏征诗。他在九江任职时,捐俸重修琵琶亭。亭为白居易写《琵琶行》遗迹,在署左,临江边,重建后,有故事。史载:

唐蜗寄英,榷九江,置纸笔于亭上,令过客赋诗,开列姓名,交关吏投进。唐读其诗,分高下以酬之。投赠无虚日,坐是亏累,变产以偿,怡然绝不介意。

文人骚客,纷至沓来,真是“一角琵琶亭,千秋翰墨丛。公今既往矣,何人继高风?”著名文人袁枚曾躬逢其事:“贱子当年系短桡,也曾援笔赋鹪鹩。”后旧地重游,回忆当年诗酒高会、彻夜雅集的盛况:

一纸诗投两手迎,敲残铜钵几多声。

姓名分向牙牌记,宾主重中缟纻情。

酒赋琴歌听不足,风警晨乌夜秉烛。

寸子高擎鹦鹅标,侍儿争进防风粥。

从文人雅趣,回到了现实,唐英又变得风尘仆仆,甚至灰头土脸。俗雅之间,纠结不已。

唐英在景德镇,受到敬重。他从粤海关调回九江关,首次巡视景德镇御窑厂,民众夹道欢迎:

抵镇日,渡昌江,阖镇士民工贾,群迓于两岸,靡不咨嗟指点,叹余之龙钟老为者,且欢腾鼓舞,颇有故旧远归之意。

唐英感泣万分,赋诗咏怀:

青丝染霜回故地,何劳镇民夹道迎。

衰翁有负众家恩,关外孑身吾陶人。

百姓的热情,令唐英感动,更成为他制作和创新瓷器的一股动力。

唐英署名瓷器作品数量多,制作精。据耿宝昌先生研究,故宫博物院收藏多件有唐英署名自制的瓷器,如白地墨彩篆书寿字笔筒、白地墨彩行书笔筒、仿官釉墨彩行书诗句水丞、冬青釉隶书《朱子家训》瓷板等,堪称精品。另如清乾隆像生瓷山子,故宫博物院藏。高6厘米,长12.3厘米,宽4厘米。此山子仿自然山峰,先烧成白瓷胎,后施土色彩釉,再低温焙烧而成。底部暗刻“蜗寄居士清玩”六字一行款。另有“万年甲子笔筒”等“唐窑”瓷器精品。

100.jpg

清乾隆像生瓷山子

唐英的人生已成定局。唐英的心结是寄望后辈考功名,成重臣,摆脱包衣身份。其长子庚保,在内务府造办处供奉。次子寅保,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仕途一片光明,唐英欣喜万状。不料乾隆帝仍让他学习陶务,准备接班。眼看两个儿子都走上自己的老路,包衣身份,何时是了?唐英黯然神伤,吟诗消愁。然而,唐英一生酷爱读书:“予性喜读书,每漏下四五,披阅不休。”(《陶人心语》)读书,既为其心性使然,也为其心苦解脱。

“未能随俗惟求己,除却读书都让人。”这是唐英人生观的写照:既有严于律己的内省,又有宽以待人的胸怀。但唐英一生,脱不掉包衣身份,洗不掉俗务风尘,换不掉陶人身份,忘不掉心灵宏愿。

唐英留下著作《唐英全集》和《唐英督陶文档》;也留下诗作,据统计有590首,实际有600余首;特别是留下了精美珍贵的“唐窑”瓷器。

“真清真白阶前雪,奇富奇贫架上书。”唐英不幸,沦为满洲阿哈;唐英有幸,成为陶瓷英杰。而有幸与不幸嫁接出的一枚硕果——唐英功业,灿烂辉煌。唐英既有论著又懂工艺,既长文史又善书画,既敏于学又笃于行,既为官员又做工匠。“浮粱城下水,清照使臣心”,其清廉情操,其敬业精神,其理论著述,其“唐窑”精品——做出历史结论:御窑千年史,唐英第一人。

 

【小资料】

【1】汉军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其狭义,是指八旗汉军;其广义,是指后金和清初归附的汉人,被编入汉军和内务府三旗包衣佐领、包衣旗鼓佐领人。如唐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被列入内务府满洲正白旗包衣旗鼓佐领人,而不列入汉军;但其子寅保,参加科考,而成人科考只有三种学籍——满洲、蒙古、汉军,内务府三旗包衣佐领、包衣旗鼓佐领下人,均被列入“汉军”学籍,所以《清史稿·唐英传》记载:“唐英,字俊公,汉军旗人。”这是指广义的汉军,也就是科考时的学籍,并不是唐英及其子寅保被编入八旗汉军。

【2】唐英书名,兹据统计,四字款识有九个:蜗寄居士、蜗寄老人、陶成居士、沐斋居士、榷陶使者、陶榷使者、甄陶雅玩、陶成宝玩、沈阳唐英;三字款识有五个:俊公氏、督陶使、古柏堂、古泉堂、陶成堂;署二字款的有十三个,唐英、俊公、隽公、叔子、蜗寄、陶人、半山、片月、松风、玉峰、非斋、居士、古泉。

【3】唐英“佑陶灵祠”青花瓷匾,于雍正九年(1731),为“风火仙庙”所书,匾长135厘米,宽43.5厘米,现藏中国景德镇陶瓷博物馆,具有重要史料与文物价值。

100.jpg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乾隆华缛之集成创新
2、【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一)唐英督陶之唐英家世
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二)唐英督陶
《古窑讲堂》大故宫《御窑千年》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四十四)日薄西山之最后百年
 
 
分线
主讲:阎崇年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