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八)乾隆华缛之文化大业
乾隆帝弘历,25岁登极,在位60年,又做太上皇3年多,89岁离世,年号乾隆,谥号纯皇帝,庙号高宗,是中国皇朝史上执掌朝纲时间最久、享年最高的皇帝。乾隆朝国土广阔,中原太平,经济发展,府库充盈,文化繁荣,民族协和,周边和睦,万国来朝,达到中国帝制时代的文化高峰。他自誉“十全武功”,自诩“十全老人”。乾隆时期御窑瓷器,既有继承,更有发展,如曹植《七启》所言,“步光之剑,华藻繁缛”,华彩藻丽,繁缛缤纷。
以下,从文化大业、奇巧繁丽、集成创新三题入手,加以阐述。
乾隆帝一生幸运,继祖父康熙帝、父亲雍正帝余荫,开创了一代文化大业。乾隆帝天资聪颖,勤奋学习,喜好诗文、书法、绘画、戏剧,还会多种语言,熟悉儒家经典,深谙佛学文化,鉴赏文物,整理古籍,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天子。
乾隆文化大业,就纵向来说,集中华五千年文化之大成。理由分述为三:
第一,集中华古代文化艺术之大成。乾隆时期对传统文化、文物的搜求、整理、研究、考订不遗余力。先后有《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西清古鉴》《天禄琳琅》《西清砚谱》以及《内府舆图》《京城全图》《满文老档》《五体清文鉴》等各种古器物、书画、善本等目录和典籍的整理、编纂。《三希堂法帖》和“十三经”刻石、《满文大藏经》雕梓、《甘珠尔》翻译印制,充分表现了对于民族文化的梳理与传承。由于乾隆帝本人对古文物赏鉴、制作的用心与爱好,转化为国政之一环,为丰富文物典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古文物研究、考订开拓了新局面。他还具有语言天才,会满、汉、蒙、藏、维等语言,儒家经典、佛教经典也都造诣很深。
第二、汇一个时代文化精英之智慧。乾隆帝身边有一批文化顾问——南书房、翰林院、御用词臣等。乾隆帝承袭父、祖遗业,以高度集中君权,开启了一个文化恢宏璀璨的时代。如此成就,一方面由于乾隆帝乾纲独断的主导推动,但也会聚了众多博学鸿儒、文化才俊的智慧与心力。他们多是进士或翰林出身,学问优长,入直内廷,终其仕途,长伴君侧,成为乾隆帝身边重要的词臣,襄助君主推动各项文化事业,侍奉君主吟咏唱和,鉴赏创作,编纂典籍,让日理万机的乾隆皇帝,也能充分享受文人生活的雅趣。其中,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始编纂的《四库全书》,卷帙浩繁、包罗万千,可谓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一次总整理,也是18世纪学风的充分呈现。全书修纂以皇六子永瑢、大学士于敏中为总裁,侍郎纪昀、大理寺卿陆锡熊为总纂,纂修官则有戴震、姚鼐、王念孙、翁方纲等,与事者三百余人,皆一时之选,动员了几千人参与其事,历时二十年才告竣。虽焚毁了一些书、删改了一些书,但整理了很多书、保存了更多书。《四库全书》采入书籍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
第三,展亲力亲为个人才华之风采。他有《御制文集》和《御制诗集》。据《乾隆皇帝全传》统计,他做皇子时写诗1080首,在位六十年间写诗41800首,三年多太上皇又写诗750首,一生总共写诗43630首,比唐朝300年2200多位诗人所写诗的总和还多。这不仅成为中国“文坛佳话”,而且成为世界文坛佳话。其中,咏瓷诗文,据统计有199首。有人说弘历的诗多为文臣代笔,现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帝诗朱笔原稿4万多首,说明虽有文臣参与润色,主要却是亲力亲为的。乾隆帝还将王羲之《快雪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聚珍一堂,名曰“三希堂”,足见他对文化之痴迷。尽管同大书法家王羲之、苏东坡等相比有差距,但总体来说,乾隆帝的书法,笔意灵动、风格潇洒,加入书法家行列当之无愧。乾隆帝的诗文著述、书法绘画、文物鉴赏、戏曲艺术,眼光广阔、学养渊博、才艺多情、品味高雅,处于时代的文化高峰。
乾隆文化大业,就横向来说,促进中西文化之交汇。16—18世纪,海路陆路,交通四达。天主教耶稣会士为传播教义来华,他们大多精通天文、历算、几何、医学、绘画,又学习满、汉文,在中西文化交流上有重要贡献。乾隆帝积极运用纪实性绘画来宣扬清朝的辉煌成就,宫廷绘画结合中西艺术特点,注重光影与焦点透视技法,并采用传统笔墨颜料与纸绢,“中西合壁,集体合作”。传教士画家除郎世宁之外,还有王致诚、艾启蒙、贺清泰等人,其中几位曾奉旨绘制《得胜图》铜版画稿,记录乾隆帝的丰功伟绩。清朝与外界关系的维持,主要是通过朝贡的方式来进行。郎世宁的《百骏图》《爱乌罕四骏》,贺清泰的《白海青》等,所绘正是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及属邦进贡之物。谢遂的《职贡图》,描绘与清廷来往东西洋通商诸国及周边藩属各族男女服饰形象,并附以汉、满文图说。运用艺术来夸耀帝王的宏伟气派及精致华丽,并不乏以异国情调为设计时尚,这种时代气息从乾隆朝宫中收藏或造办处制作的玻璃、玉雕、珐琅、漆器、钟表、瓷器等器物得到映现。
乾隆朝的文化大业,也包含御窑的长足发展。御窑瓷器,无论日用、陈设、祭祀、赏赐、文房、雅玩,乾隆帝都格外关注。乾隆御窑瓷器,奇巧繁丽,特点鲜明。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