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六十一)清代官窑青花鉴赏之雍正时期的工艺
雍正四年到十三年,御窑厂的督陶官是年希尧,世称“年窑”,在他管理窑务时有一位杰出的协造官,他就是唐英。唐英到景德镇后努力钻研制瓷工艺,他“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不但在讲求陶法时,“于泥土、釉料、坯胎、火候,具有心得”,还编著了《陶成纪事》《陶人心语》《陶冶图编次》,比较系统地记录了当时的制瓷工艺。从唐英的文献中可以看到,雍正时制胎、配釉的工艺水平有较大提高,青花钴料的加工方式得以改进,有的工艺还一直沿用到上世纪50年代初。
制胎方面,首先在选矿上取得了丰富经验,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得知,矿石断面“有黑花、鹿角菜形”的瓷石“质纯色优”,是制作脱胎器与青花瓷的最佳原抖;再是深知“淘炼尤在精纯”,所以注重淘洗与练泥,在改善瓷胎泥料性能方面做了努力。淘泥,原来只是在淘洗上下功夫,雍正时在反复淘洗后,还要进行两次过滤,先用马尾细箩筛过,再用双层绢袋过滤,过滤后的泥料更加细腻。接下来,经过吸水、陈腐再反复揉炼,揉炼时将泥料“移贮于大石片上,用铁锹翻扑”,不断翻扑后再经踩泥备用,这样反复揉炼的胎泥,可以彻底排除泥中杂质和空气,避免产生气泡,还可以提高其可塑性。
配釉方面,在完全掌握“灰多则釉青,灰少则釉白”经验的基础上,灵活控制釉果与釉灰的比例,“(釉)泥十盆,灰一盆为上品瓷器之釉,(釉)泥七、八而灰二、三为中品之釉”。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来配制不同的釉色,例如,“合成窑釉,用釉八盆入灰一盆”,就是仿成化釉的配制记录。
由于制胎、配釉水平的提高,雍正瓷胎晶莹洁白,厚薄匀称,瓷化程度好。经现代理化检测,雍正瓷胎的透光度为0.96,白度为75%~77.5%,比康熙高出三四个百分点(康熙瓷胎白度为72.1%~73.5%),为历代瓷胎之最。釉面光亮莹润,白中微微闪青,玻璃质感强,仿明代永乐、成化官窑时釉色洁白,仿宣德的釉面略显橘皮纹,仿嘉靖、万历官窑则是亮青釉,可见其时釉料配制是得心应手。
钴料加工方面,先选出优质钴矿料,“以色黑黄,大而圆者为顶选”,再进行煅烧。《天工开物》载“凡画碗青料……用时将炭火丛火煅过”,可见晚明煅烧钴料是用炭火,到雍正时改为“埋入窑地煅炼三日”。用炭火煅烧必须控制火的强弱,稳定煅烧温度,来决定煅烧时间的长短,这需要有丰富的经验方能完成。而埋到窑床下煅烧,其温度相对稳定,时间也好掌握,不但煅烧技术有了进步,还能节约燃料,降低成本。煅烧过的钴料还要再次拣选,根据产品的要求,选用不同的钴料,“青料中有韭菜边一种,独为清楚,入窑不散,故细描必用”,“料之黑绿润泽,光色俱全者为上,于仿古霁青、青花细瓷用色”。另外,雍正时研乳青料的时间也有所延长,加强了呈色的饱和度。
雍正青花虽然还是使用浙料,由于钴料加工精细,所以呈色比较丰富,一般蓝色都极为纯正,洁净无瑕,也有发色稳定,幽淡而雅丽的青花。仿明永乐、宣德的青花,采用人工点染黑色斑点,深浓处也见晕散;仿成化则发色淡雅,接近成化料色;仿嘉靖的呈蓝黑色和蓝中带紫,与嘉靖青花呈色极为相似,说明雍正时期已经能调制不同青料,自由支配青花的发色。
雍正青花点彩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