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六)雍正雅致之珐琅之秀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8-04-26 08:41:52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您讲述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六)雍正雅致之珐琅之秀
珐琅之秀

珐琅彩瓷,就是瓷胎画珐琅彩的瓷器。它是借用西方铜胎画珐琅的技法,用珐琅料在瓷胎上描画而烧造的瓷器。珐琅彩瓷烧造始于康熙末年,雍正时取得重大突破,臻于极盛,乾隆末年后停止,持续70余年,存留御制瓷器数百件,如耀眼的星斗,在御窑历史上散发着动人的光彩。珐琅彩瓷的突破是雍正御窑创新的标志之一。

先从一份奏折说起。康熙五十五年(1716)九月十一日,广西巡抚陈元龙奏称:

考珐琅古所未有,明景泰时始创为之,然其色凝滞,其质笨重,殊不足贵。迩年始有洋珐琅器皿,略觉生动。西洋人夸示珍奇,以为中国之人,虽有智巧,不能仿佛。乃我皇上于万几之暇,格其理,悟其原,亲加指示,熔炼成器。光辉灿烂,制作精工,遂表胜洋珐琅百倍。

由上可见,康熙朝瓷胎画珐琅出现需要四个条件:一是传统工艺,特别是景泰蓝,即“铜胎掐丝珐琅”,可做借鉴;二是珐琅工匠,可做基础;三是西洋工艺,国外的金属胎珐琅器流入宫廷,可供参酌;四是皇帝旨意,康熙帝亲自下令并参与研制瓷胎画珐琅,可做动力。上面的中国珐琅工匠,广东巡抚杨琳的两份奏折可以提供佐证:康熙五十五(1716)九月初十日,杨琳将广州能烧珐琅工匠潘淳及其徒弟黄瑞兴、阮嘉猷荐送北京;同月二十八日,杨琳再荐能烧珐琅工匠杨士章一人,共珐琅工匠二人、徒弟二人,荐送北京。他们已能烧造珐琅表、珐琅鼻烟壶等,并携带洋珐琅料和自制珐琅料,派人送往北京,在造办处效力。

康熙时的珐琅彩瓷,还处在试烧阶段,精品不多。珐琅彩瓷真正取得突破,是在雍正时期。其表现为六——料、胎、釉、地、画、烧。

——料,就是珐琅。起初,珐琅料全靠进口,成本高,数量少。康熙末年,尝试自制。雍正六年(1728),造办处试制珐琅料成功。从此,自行提炼画珐琅颜料,有36种色彩,扩大了艺术创作空间。

——胎,就是瓷胎。雍正时期,珐琅彩瓷的瓷胎由景德镇御窑精心烧造,胎体更坚,胎骨更薄,胎色更白,胎形更多。清宫旧藏的明代白瓷,也被利用。

——釉,就是胎釉。康熙时尚未掌握在瓷胎上施珐琅彩的工艺,只能用内里施釉、表面无釉的“涩胎”。雍正时期解决了工艺问题,可以使用两面施釉的瓷胎,表面更加光洁、亮丽。

——地,就是色地。康熙时因用涩胎,为防止表面露釉,只能满施色地,比如黄地、红地。色地虽美,却不光艳,而且对彩绘构成了限制。雍正时期不再有露釉之忧,流行白地,正适合绘制白地中国画。

——画,就是彩绘。西洋传教士艺术家郎世宁和他的徒弟林朝楷,以及一些绘画人如贺金昆、戴桓、汤振基、邹文玉、谭荣和画状元唐岱等,都先后参与了瓷画珐琅。撰书题句有徐同正和戴临两个人。如造办处档案提供的线索,雍正十年(1732),皇帝曾因绘画人戴桓、汤振基所进的画珐琅活计甚好,而下令他们以后改作绘画珐琅。宫廷画师和书画家的参与,极大地提高了珐琅彩瓷的艺术水平。不仅如此,在雍正帝倡导下,书法和绘画被移植到瓷器上,诗、书、画、印、款相得益彰,画中留白,白处题字,连字成诗,首尾镌印,器底题款,更使本来就尽显皇家气韵的珐琅彩瓷,平添书卷雅致之气。

——烧,就是烧造。珐琅彩瓷要经过至少两次烧造:先由景德镇御窑以高温烧造瓷胎送京,施彩之后,再由造办处以低温烘烧。据档案记载,雍正二年(1724),内府烧造五只珐琅彩瓷酒杯,结果烧破两只,失败率达40%;又花了近三个月,才把剩下三件烧成。随着经验积累和技术改进,到了雍正后期,烧造工艺,臻于成熟。

雍正朝珐琅彩瓷的六个突破,使得珐琅彩瓷达到了极盛状态。后人总结,珐琅彩瓷有“四绝”,即瓷胎之白、胎骨之薄、彩绘之美、题款之精:

雍正窑极精之脱胎瓷画有四绝焉:质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绝也;薄如卵幕,口嘘之欲飞,映日或灯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之笔画彩色,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光,鲜艳纤细,蝶有茸毛且茎茎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

我们来欣赏一件“四绝”瓷器——雍正珐琅彩松竹梅图橄榄瓶。

100.jpg

清雍正珐琅彩松竹梅图橄榄瓶

故宫博物院所藏的这件珐琅彩橄榄瓶,有“四绝”:

一器形绝。这个橄榄瓶的“口与足俱小,无项无胫,全体似橄榄形,故名”。此瓶高16.9厘米,口径3.9厘米,足径4.8厘米。由于器形复杂,无法一次拉坯成形,制作工艺比较繁难。

二瓷胎绝。釉色洁白无瑕,确有“白如雪”之感。胎骨极轻薄,达到了“脱胎”的程度,以“薄如卵幕”(蛋壳与蛋清间的薄膜)来形容也不为过。

三彩绘绝。白地之上绘松、竹、梅图案,合称“岁寒三友”。借鉴西洋透视技法,画工精良,栩栩如生。色彩丰富,如绿色有深亮绿、深绿、浅绿、水绿之别,反映出珐琅料色彩的创新。

四文印绝。瓶题诗“上林苑里春常在”。上林苑是秦汉皇家园林,司马相如《上林赋》有“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东西南北,驰骛往来”句。这里题上林苑,透露出怀古的情趣。诗句首尾有三方闲章,分别为“翔彩”朱文、“寿古”白文和“香清”朱文,概括了雍正帝的艺术追求。器底以楷书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款识。

早在雍亲王时期,胤稹就深具文人涵养,登极之后,为了使吉祥寓意不俗,遂在御窑瓷器装饰题材或器形上,加入松、竹、梅等文人喜爱的元素,在皇家气势中融合了文雅气息。

100.jpg

清雍正瓷胎画珐琅柳燕图碗

清雍正瓷胎画珐琅柳燕图碗一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高7.4(7.7)厘米,口径16(15.88)厘米,足径6.7(6.5)厘米。在洁白的碗面上,以珐琅彩画出一幅花红柳绿、春燕双栖(一碗两燕双柄、另一碗一燕虽栖却喜望另一燕来栖)的生动景象。两碗的柳枝,一向左,一向右,合体构图,色彩搭配,动静暗合,清丽悦目。画的对面,配明朝大学士申时行《应制题扇》诗句“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点出双燕穿飞柳荫花红的画意。诗句的引首与句尾,绘出“佳丽”红文、“四时”白文和“长春”红文三枚印文。诗书画印,相得益彰。这对珐琅彩柳燕图碗,虽然造型简约,却是雍正“内廷恭造之式”的一个典范。

100.jpg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三)康熙恢宏之康熙御瓷
2、【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四)康熙恢宏之郎窑红瓷
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五)雍正雅致之风格之变
《古窑讲堂》大故宫《御窑千年》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七)雍正雅致之用人之道
 
 
分线
主讲:阎崇年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