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四)康熙恢宏之郎窑红瓷
也是在康熙朝,郎廷极继臧应选之后,为御窑恢复发展、瓷器推陈出新作出重要的贡献。为说郎廷极,先从郎氏家世说起。
郎氏先世居辽东广宁(今辽宁省北镇市)。后金努尔哈赤于天命七年即明天启二年(1622)兵攻广宁,明朝生员郎熙载率兵民归降,授备御,后因功授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我在这里交代一下。后金天命六年即明天启元年(1621),后金军占领明朝辽东重镇沈阳和辽东首府辽阳,并决定后金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辽阳,称为东京。转年(1622)正月,努尔哈赤率八旗兵越过辽河,向西进兵,指向广宁。广宁巡抚王化贞狼狈出逃,出城门时,牲口装载的东西,竟然被守城军兵打劫,广宁城守完全空虚。内探报告城空无人,努尔哈赤不敢相信,顿兵城外迟迟不进城。第二天又报城空无人,第三天再报城空无人,努尔哈赤才派小股官兵进城试探,回来报告是一座空城。这时降顺后金的明朝官将和广宁的士绅、生员等,在城外列队一一已剃发,设龙亭, 抬轿,打鼓,吹喇叭,奏唢呐,出城三里,夹道列队,跪迎努尔哈赤进城。在广宁失陷的情势下,郎熙载等才投降后金。
郎熙载在后金崇德元年即明崇祯九年(1636)去世,其长子廷辅承袭世职,次子廷佐隶汉军镶黄旗,后授笔帖式。顺治入关第二年,延佐官国史院侍读,后以军功授江西巡抚,顺治十三年(1656)升江南江西总督,后任福建总督,康耀十五年(1676)病卒。郎熙载同族有郎永清,永清子廷极。
清初,郎氏家族任过江西总督、江南总督、江南江西总督、福建总督、漕运总督等五大总督,江西巡抚、河南巡抚、山东巡抚等三大巡抚,还任过四川布政使、湖南布政使、江西赣府知府等高官。特别是郎廷佐、郎廷极都做过江西巡抚,并办理过陶务,以至于《清史稿》把两个人弄混,把著名的“郎窑”说成是郎廷佐督造的。其实,郎廷佐督陶是在顺治年间,记载不多;郎延极则是在康熙年间,成果丰硕,世称“郎窑”。郎廷佐、郎廷极是同族兄弟。郎氏兄弟督陶,佳话广为传颂。
郎廷佐,字一柱,顺治十二年(1655)授江西巡抚。他虽在任十五个月,却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蠲免钱粮。江西自明末以来屡遭兵祸,水旱频仍,流民失所,积欠赋税多达银“四百万”。郎廷佐上《请舒江南三大困疏》,请求蠲免积欠,获得御准减免。第二是安定社会。时江西饶州地域,社会动荡,乱兵剽掠,民不聊生,苦不堪言。郎廷佐派兵安定境内秩序,景德镇瓷业得以恢复。第三是督造龙缸。这缸体积太大,“径面三尺五寸,墙厚三寸,底厚五寸,高二尺五寸”,连续烧造三年,均未成功,只好作罢。廷佐后任江南江西总督、福建总督,康熙十六年(1677)病逝。但是,郎延佐不会想到,他的工作为族弟郎廷极后来开创“郎窑”奠定了基础。
郎廷极,字紫衡,汉军镶黄旗,曾官登莱青道,就是山东登州、莱州、青州的道台,驻登州(今山东省蓬莱市)。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南巡,御书“振鹭高飞”匾赐之。康熙四十四年(1705),他升任江西巡抚,前后在任八年。郎廷极是位好官,上任两年后,康熙御书赐给郎廷极,包括“布泽西江”匾额,以及对联“政敷匡岫春风满,惠洽鄱湖澍雨多”;又赐郎廷极“貉帽、貉褂、缎袍、马匹等物”。郎廷极署江南江西总督,身居高官,清廉自守,“节礼馈送,一无所受”。康熙五十四年(1715)正月,漕运总督郎廷极病逝。康熙帝评价其“实心办事,区处得宜”“尽心抚恤,人皆感悦”。卒后受祭葬,谥“温勤”。
不过,郎廷极的主要贡献还在于监督御窑,留下了“郎窑”的美名。郎窑成就很多,这里只说两点:一是仿古瓷器,二是郎窑红瓷。
仿古瓷器是郎窑的一个亮点。史载郎窑“仿古暗合,与真无二”。清初文人刘廷玑曾经记载了一连串郎窑以假乱真的故事:
予初得描金五爪双龙酒杯一只,欣以为旧。后饶州司马许玠以十杯见贻,与前杯同。讯,知乃郎窑也。
又于董妹倩(董绍孔)斋头见青花白地盘一面,以为真宣也。次日,董妹倩复惠其八。
曹织部子清(曹寅)始买得脱胎极薄白碗三只,甚为赏鉴,费价百二十金。后有人送四只,云是郎窑,与真成毫发不爽,诚可谓巧夺天工矣!
郎窑仿古之所以如此逼真,和郎廷极“嗜古”有很大关系。当时有位叫许都谏的文人,写了首《郎窑行》,把郎廷极的好古、师古述说得淋漓尽致:
宣成陶器夸前朝,收藏价比璆琳高。
元精融冶三百载,迩来杰出推郎窑。
郎窑本以中丞名,中丞嗜古衡鉴精。
网罗法物供品藻,三千午内纷纵横。
范金合土陶最古,虞夏周秦谁复数。
约略官钧定汝柴,零落人间搜出土。
中丞嗜古得遗意,政治余闲程艺事。
地水火凤凝四大,敏手居然称国器。
比视宣成欲乱真,乾坤万象归陶甄。
雨过天青红琢玉,贡之廊庙光鸿钧。
上诗最后一句的“雨过天青”当指青瓷,“红琢玉”则是形容郎窑红。
仿古瓷器的烧造,不仅体现了追古尊祖的儒家传统理念,也体现出景德镇御窑的不凡烧造技艺。
清朝景德镇御窑,先后出现康熙时的“臧窑”“郎窑”,雍正时的“年窑”,乾隆时的“唐窑”。“年窑”和“唐窑”将在雍正和乾隆时期再讲,“臧窑”“郎窑”在此做简单介绍。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平定三藩之乱接近尾声,康熙帝派工部郎中臧应选等人,驻景德镇御窑厂督造瓷器。臧氏督窑时间最长,因有“臧窑”的说法。臧应选督陶,可以看作清朝御窑厂开始运作的一个标志。尔后,郎廷极督,颇有政绩。
郎窑红瓷是景德镇御窑“郎窑”瓷器的特色。这里的“红”是指釉色,即宝石红色。宝石红是人们普遍喜爱、非常珍贵的瓷器。宝石红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发明烧造的,明中期以后工艺失传,直到康熙时才再次烧成。这种红釉颜色就像红宝石一般,温润艳丽,透明度高,“华而不俗”,丽而不娇,最惹人爱。郎窑红釉瓷器的烧造,工艺难,投入大,废品多,成品少。在康熙朝,郎窑红瓷器名贵难求。民谚云:“若要穷,烧郎红。”这种说法,既生动,又真实。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是达官贵人、王公大族,也难得持有一件。
下面列举三件郎窑红瓷器。
一件是清康熙郎窑红釉棒槌瓶(口残),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年制,高23.3厘米,口径5.6厘米,足径9.3厘米。筒式瓶为清代瓷器瓶式,因形如农村妇女洗衣用的木棒槌,故称棒槌瓶。此瓶造型挺拔,古朴大气,线条简约,端庄典雅;瓶口因残而镶鎏金铜口,器身施郎窑红釉,釉汁浓稠,下垂于足,色彩鲜丽,明如镜,润如玉,艳如花,赤如血。
第二件是清康熙郎窑红釉观音尊,故官博物院藏。高45.5厘米,口径12.7厘米,足径14.4厘米。因形体宛如一尊亭亭玉立的观音,故名观音尊。尊内壁和圈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郎窑红釉。胎体厚重端庄,釉面鲜红明亮。观音尊是康熙郎窑红瓷器的典型器物,也是廉熙朝瓷器中的流行式样。
清康熙郎窑红釉棒槌瓶、清康熙郎窑红釉观音尊
康熙朝红色釉瓷器,除了郎窑红以外,还有豇豆红。这是康熙晚期出现的铜红釉品种,因釉面酷似豇豆皮的颜色而得名,是铜红釉瓷器中最精妙的一种。豇豆红釉质匀净细腻,含有粉质,红釉中往往散缀因烧造时氧化还原不同形成的天然绿色苔点。由于红釉的深浅及绿色斑点分布在不同的部位,所以有“美人醉”“桃花片”“娃娃脸”等美称。清人洪亮吉(1746-1809)曾作诗赞誉其釉色:“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典型器如清康熙豇豆红玉壶春瓶,沈阳故宫博物院藏。高28.3厘米,口径11厘米,足径9.3厘米。瓶口轻薄舒展,瓶颈细长,突出丰满的瓶腹,整体造型,柔和淳厚,弧线流畅。除口沿留出白釉边外,瓶里及器表均施豇豆红釉,瓶肩部、腹部于红釉中散布黄绿色斑点,如棉絮状浮于红釉之上,绚丽多彩,绿中闪红,红中点绿,柔和悦目;瓶底为纯白釉地,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清康熙豇豆红玉壶春瓶
康熙帝是清朝文化型、学者型皇帝。他学习和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尊重和弘扬中华文化,酷嗜文人雅趣--茶酒花香、琴棋书画、吟诗雅集、读藏赏玩、笔墨纸砚;每天笔耕不辍,留下许多文房瓷器--瓷笔杆、瓷笔筒、瓷笔山、瓷笔插、瓷印泥盒、瓷笔洗、瓷水丞、瓷墨床、瓷镇尺、瓷砚台等。康熙帝喜欢各式各样的瓷笔筒,精致美观,被誉为空前绝后。这里介绍五件御窑制作的瓷笔筒。
1.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故官博物院藏。高16.2厘米,口径19.4厘米,足径19.2厘米。这件笔筒在白色外壁上以青花楷书《圣主得贤臣颂》,结尾用书写形式钤釉里红“康熙传古”篆体印。竖写“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无其他装饰,却清爽雅致。颂文见于《汉书•王褒传》。
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文笔筒
王褒,字子渊,蜀人,自称“生于穷巷之中,长于蓬茨之下”,应汉宣帝刘询之诏,到京师,受召见,膺重任,呈颂文。王褒著《圣主得贤臣颂》,名扬于当世。这篇颂赋共781字(比三篇《心经》还多一个字),其文略曰:
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众。……世必有圣知之君,而后有贤明之臣。……圣主必待贤臣而弘功业,俊士亦俟明主以显其德。上下俱欲,驩然交欣,千载壹合,论说无疑,翼乎如鸿毛过顺风,沛乎如巨鱼纵大壑。其得意若此,则胡禁不止,曷令不行?化溢四表,横被无穷,遐夷贡献,万祥毕溱。是以圣主不遍窥望而视已明,不单顷耳而听已聪;恩从祥风翱,德与和气游,太平之责塞,优游之望得;遵游自然之势,恬谈无为之场,休征自至,寿考无疆,雍容垂拱,永永万年,何必偃卬诎信若彭祖,呴嘘呼吸如侨、松,眇然绝俗离世哉!《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盖信乎其以宁也!
2.清康熙乌金釉描金山水图笔筒,故官博物院藏。高15.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8厘米。这件笔筒外壁通体施乌金釉,釉面漆黑明亮。釉上的金彩纹饰虽已脱落,仍可见图案痕迹。一面为方形开光,开光内绘山水人物纹;另一面则书苏轼《后赤壁赋》全文,文末“己丑岁仲冬月右录赤壁赋”落款,并书圆、方闲章各一枚。“己丑”为康熙四十八年(1709)。此件笔筒蓝底金彩,图文并茂。
3.清康熙祭红釉笔筒,故宫博物院藏。高16.7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6.3厘米。这件笔筒满施浓重的祭红釉,而口沿和近足处则透出白色胎骨,简洁而不单调,雅丽而不奢华,端庄而不呆板,特有一番情趣。祭红,釉色红艳深沉,是康熙朝御窑恢复的明代中期以后失传的一个品种。
清康熙乌金釉描金山水图笔筒、清康熙祭红釉笔筒
4.清康熙洒蓝地五彩人物图笔筒,故宫博物院藏。高14.3厘米,口径18.3厘米,足径18.3厘米。笔筒圆口,直壁,玉壁形底内施白釉。外壁洒蓝地五彩装饰。这件笔筒的主题图案是五彩魁星,奔跑在梅花桩上,右手执毛笔,左手握银锭,寓意“必定夺魁”。这个主题图案,衬托在洒蓝的底子上。洒蓝,浅蓝色地的釉面上呈现深蓝色斑点,犹如撒下的雪花,故又称“雪花蓝”。明宣德时景德镇御窑创烧,清康熙时最精。
5.清康熙釉里三色山水人物图笔筒,故宫博物院藏。高15.5厘米,口径18.8厘米,足径18.5厘米。这件笔筒洋溢着文人气息,仅有四种釉色:白色底子,红色花树,豆青色泥土,青花远山,近水、堤岸、树木、人物。尤以青花,浓淡相宜,布局协和,出神人化,山水画卷,写入笔筒。釉里三色,是以青花釉里红而增豆青色,创烧于康熙时期。
清康熙洒蓝地五彩人物图笔筒、清康熙釉里三色山水人物图笔筒
前面讲的万寿瓶没有康熙朝年款,康熙前期御窑瓷器很多也没有年款。本来从明代宜德朝起,御窑瓷器写年款已经成为定式,为什么康熙早期却很少写年款呢?有人认为这同浮梁县巡检陈履升有关。
陈履升,字峻天,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做过浮梁县巡检,官正九品。他在任上严禁景德镇陶户在瓷器底部书写年代,以至于康熙早期瓷器很少写年款。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来,此人“一生敬惜字纸,无所不用其极”。敬惜字纸,就是带字的纸不能随意丢弃。陈履升把敬惜字纸延伸到瓷器上。他说:“字碗者,犹之字纸也。污弃字碗,犹之污弃字纸也!” 他派人到处搜集带字的瓷片,简直走火入魔,后发展到花钱收买,每个瓷片“予五钱,易之”。这导致“贫家儿童觅字碗求钱者遍里巷”,“老稚争相搜剔,觅得者投于门,无虚日”,陈家变成瓷片收购站。陈履升亲手把这些有字瓷片一一洗净,贮藏起来。钱塘江涨潮时,他带上收贮的瓷片,乘船倒入海口处,“肃拜而归之于海焉”。这样坚持了几十年。
瓷器写字,是个惯例,世代相延,怎么能因地方官的个人嗜好就废除呢?有的陶户拒不照办,陈履升“笞之”;有的陶户送钱求情,陈履升“厉色却之”。
敬惜字纸,是图什么?陈履升没明说,清代文人讲得直白:敬惜字纸,造福后人--“子孙科第不绝”,是为后代积福。然而,子孙要有福气,需先争气,单靠父祖积福是远远不够的。其子陈恂,康熙朝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时人把这看作陈履升敬惜字纸的福报。然而,陈恂晚节不保。康熙五十六年(1717)乡试,有个叫陈凤墀的请人代考。他是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与陈恂同乡,奉上1500两银子,请陈恂帮忙,让主考放过。放榜之日,士子哗然,联合告发,惊劫朝廷。
康熙震怒,派人严查,查出了“案中案”:原来陈恂的女婿也参加了考试,并请岳父从中疏通,因未考中而案未发。康熙五十八年(1719),判决:将主考官斩监候、秋后处决;找人替考的陈凤墀,绞监候、秋后处决,其父绞监候、秋后处决;疏通关节的陈恂,绞监候、秋后处决,其子绞监候、秋后处决,其婿先杖责、后服劳役。替考的枪手、其他考官、保荐考官的人也都追究责任,受到惩处。
有人说,子孙双双论死,陈履升泉下有知,夫复何言?其实,陈履升的教训,不在于种善因而未得善果,却在于教子陈恂,重视智育,忽视德育,所以虽高中进士,却触犯科考皇法,子孙双被论死。
清朝,经历康熙朝61年发展,步入盛世。康熙瓷器被《匋雅》誉为“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熙大帝开创了清朝御窑的历史,并将御窑推向高峰,而雍正朝御窑与瓷器,又有新的发展。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