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五十六)清代官窑青花鉴赏之康熙时期的工艺
晚明时麻仓土逐渐枯竭,陶工在不远的高岭村发现了新的高岭土,高岭村的高岭土质地优良,三氧化二铝的含量高。随着高岭土的开采和使用,瓷胎中三氧化二铝得到进一步提高,加上康熙官窑对高岭土与瓷石的精确配伍,以及采用反复炼泥,延长陈腐时间等工艺手段,所以胎质更加洁白,致密而细腻,故有“糯米胎”之称。釉质肥润,釉面多显青白色,少数出现棕眼现象。
青花仍使用国产的浙料,料色青翠纯正,呈宝石蓝色泽,发色鲜艳,莹澈明亮,随着混水技艺高,青花色阶丰富,所以康熙青花有“独步本朝”的美誉。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究其原因,除青花呈色纯正、构图新颖之外,主要还是体现在对青花料的运用上。中国画的技法,强调用笔和用墨,就是通过墨色浓淡的效果,来表达物象的情景变化和韵味,古人称为“随类赋彩”。康熙青花在绘制技法上,广泛吸收了水墨画渲染的技法,工匠们利用高超的混水技术,以青料作墨,运用料色的浓淡来区分阴阳、远近与虚实。绘画山水时,也使用国画中“斧劈皴、牛毛皴、卷云皴”的技法来表现山、石的质地,被称为“分水皴”。描画花卉时,将青花料由深而浅,由浓渐淡,分出多层次的色阶,既渲染出花卉的色彩变化,又追求了阴阳的光影效果,使景物更加富有立体感,《匋雅》论及康熙青花时说:“阴阳向背,偏反秾艳,生香活色,纯合乎西法,亦殊非后世所能几及。”康熙青花通过混水,料色可分“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个色阶,甚至更多,所以康熙青花有“料分五色”之说和“五彩青花”之誉。《匋雅》甚至说:“同一色也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至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欲滴。”
工艺上,成型能力更强,修胎细致,胎体厚薄适中。十分注重圈足处理,此时流行双圈足,内圈足矮于外圈足,两圈足间的凹槽内无釉,在此基础上,装烧工艺出现了一次小改革。装烧时器物一般都是放在垫饼上,所以垫饼大于圈足,圈足边为涩胎,涩胎圈足与台面接触时,很容易因摩擦而划伤台面,为了克服这缺点,康熙时专门制作了一种小于器物圈足的窑具——垫圈,用这种垫圈支烧的器物,器底有窄窄的一圈涩胎,而圈足可以上釉,避免了上述缺点,用垫圈支烧的器物多为茶具与文具。
康熙官窑的造型特点是挺拔、遒劲,直线运用较多,但直线中富于变化,挺拔而不僵直,往往直中有曲,用极小的弧度变化,使整个器型刚中带柔。如直筒形笔筒,在腰间微微内收,四方花盆近底时的小弧线都使器型更加优雅。
康熙琢器的接头痕迹不容易看出来,即使是大型的器皿,接头痕也不明显,这不光是修胎水平高,而是接头泥的配方有所改进,在干燥收缩后的密度与胎一致,才会使接头处完美无瑕。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