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一)清设御窑之王锳治饶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8-03-23 07:45:49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您讲述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一)清设御窑之王锳治饶
王瑛治饶

清朝改变明制,废止太监督陶,由地方官员兼理陶政。为什么要限制太监呢?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清初帝王认为明朝覆亡,太监擅权是一大原因。顺治帝有五十二字敕谕总结明代太监为祸之烈:

专擅威权,干预朝政,开厂缉事,枉杀无辜,出镇典兵,流毒边境,甚至谋为不轨,陷害忠良,煽引党类,称功颂德,以致国事日非,覆败相寻。

顺治帝的诫谕文字被铸成铁牌,立于宫中,以示警戒,所以有清一代,没有太监督陶。那么督陶官从哪里出现?从官员中出。顺治朝有一位叫作王锳的地方官,曾经三次治理景德镇所在的饶州,并曾督造大龙缸,留下了优良政绩。

王锳,山东诸城相州镇人。王锳是相州王氏的第七代,顺治七年(1650)考中第二甲第三十三名进士。从他开始,王氏入仕清廷,名宦硕学、高士大家,层出不穷,历四百年,兴旺至今。兴旺之因,主要有三:

第一,尊师重教。王家特别注重教育,兴办旗学,同旗之子,入学读书,相互砥砺,应试科举,成绩斐然。有学者统计,在明清两代,诸城王氏出了二十一进士、六翰林、四解元,其中大部分来自相州。王瑛和王钺是亲兄弟,都中了进士;王钺的长子王沛思、曾孙王元菼也都金榜题名,有“一门四进士”之誉。科举制度废除以后,王家重教之风不改,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金石家、古琴家等。

第二,顺应世变。王家的第三代王绩,“以治《易》起家,入太学”,易学从此成为家学,世代相传。“易”就是“变”,就是与时惧进。明清鼎革,士人或观望、或排斥,或退隐、或自尽,而相城王家顺应改朝换代的大势,入仕为官,王锳官至布政使,弟王钺做过广东西宁(今郁南)知县;王锳的曾孙,王元烺是安徽全椒知县,王元焜是福建永安知县;王锳的玄孙,王绂疆是四川营山知县,王维垣是贵州镇远知县。据统计,明清两代,诸城王氏出了两位左都御史、十三位知府、三十一位知县。

第三,盈而益谦。《易经·谦卦·彖》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第一句话,“天道亏盈而益谦”,是说“亏”是减损,减损盈满,增益谦退。如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就是亏减其盈。盈溢满的亏减,谦者就会受益。第二句话,“地道变盈而流谦”,是说丘陵川谷,高的渐下,低的渐高,是改变“盈满”者,流布“谦德”。第三句话,“鬼神害盈而福谦”,是说骄盈者被害,谦退者受福,也就是害盈受害,而谦得福。第四句话,“人道恶盈而好谦”,是说盈溢骄慢,众人厌恶;谦退恭俭,众人喜欢。总之,越是盈满,越要谦虚,方能符合天、地、神、人之道。所以,“谦尊而光”。

王氏以易学传家,盈而益谦,深谙此理。持盈不易,守成更难。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辙就曾感叹:“历观前世,持盈守成,艰于创业之君。盖盈之必溢,而成之必毁,物理之至,有不可逃者。盈成之间,非有德者不安,非有法者不久。”王家是怎么做到持盈守成、教子成才的呢?史载,王钺“子沛恩、沛憻、沛恂,皆成进士,官于朝,隋益勤俭,自敛抑。乡人称‘老实王家’”。王钺妻子隋氏也是有钱财不奢靡,而更勤劳节俭;有权势不张扬,而更收敛自抑。

王锳一生居官勤慎,曾经三次治理饶州。

王锳在顺治十三年(1656),以户部郎中升为江西布政使司左参议,出守江右饶南九江道。这在当时属分守道,官从三品。他分守饶州府,饶州府下辖浮梁县,景德镇则在浮梁县境内,所以王锳也是景德镇的父母官。

当时,饶州战火刚刚熄灭,“戍卒暴悍”,四下捕人,把一些良家子女抓到军中,百姓罹难,苦不堪言。王锳发布政令,军队必须交出被扣押者,百姓有权赎人,但是要缴纳赎金。这个命令,既坚持了军队不得滥权的原则,又让军队可以获得赎金,给他们留足了面子,可以说是兼顾双方。可是,偏有军人不识抬举,隐匿被扣押者,拒绝收钱放人,甚至起而哗变。王锳义正词严地说:“我在也!而若敢哗于伍,立令捕至,重惩之!”一身正气,折服驻军,命令得以贯彻下去。一些百姓出不起赎金,王锳慷慨解囊,“为脱囊金千余,不足,佐以裘马,毕赎之”。一个足以激起民变的社会问题,得到了解决。

王锳关心景德镇和御窑厂,曾单骑赴浮梁县境,“为均力役、平物价,困以少苏”。顺治十一年(1654),御窑厂奉旨烧造龙缸,“径三尺五寸,墙厚三寸,底厚五寸,高二尺五寸。经饶守道董显忠、王天眷、王锳等督造未成”——这是王锳督陶的历史记录。王锳因在江西饶南道参议任上,勤奋工作,政绩突出,升为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分巡府江道。不久,他又升为贵州按察使司按察使。

王锳“转江西布政司参政,分守饶南九江道”。上任不久,奉调改任。刚要上路,浮梁出事。原来,浮梁县有二十家富户,树大招风,因被一群无赖敲诈。当时,沿海地区抗清力量比较活跃,朝廷“特严通逆之禁”。无赖勾结武官,要挟富户,敲诈钱财。富户不答应,他们就百般威吓,搞得“里民皆侧目”。富户只得破财,但又欲举报武官。武官心虚,便先发制人,诬告富户通逆。王锳得知此事,当即赶赴省城,向总督报告。总督信任王锳,未治富户,“二十余家生命赖以活”。

王锳担任江西右布政使,史载:“升贵州按察使王锳为江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这次任职时间仅一年零三个月。虽然时间不长,留下记载很少;但治赣政绩,却并不一般。证据就是王锳再升为江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

王锳是位典型的山东汉子,“修髯,长眉,方额,伟干”,“性爽慨,不事矫饰”,魁梧、真诚、豪爽。他为官敬业,体恤民苦。他孝敬父母,临终前说:“死生,命也,吾何惧!独以不得奉太夫人(母亲)终始为恨耳!”他友爱兄弟,去世前帮两个弟弟都盖了新房,自己的房子却没建成。他周济朋友,认为“有求于我者,爱我者也!”一位朋友去世以后,他派人办理丧事,又把朋友的妻室接到省城治病,“而后为之谋归途,出橐金为壮行李,给邮骑为戒前驱”,可谓关怀备至。这样一位好官员、好儿子、好兄弟、好朋友,只活了四十五岁,辛劳减寿,实在可惜。

王锳督陶的顺治朝之后,清朝连续出现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位受过严格教育的、非常强势的、有所作为的、在位较久的、基本没有瞎折腾的明君,长达134年,将清朝推向当时世界的强大帝国,使中华成为“万国来朝”的泱泱大国。清帝国的强盛是康熙大帝开启并奠定的。清在康熙二十年(1681)削平三藩、康熙二十二年(1683)统一台湾之后,景德镇御窑厂伴随着清朝的稳固和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100.jpg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二十八)万历晚霞之潘相激变
2、【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二十九)清设御窑之三罹战火
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清设御窑之废除匠籍
《古窑讲堂》大故宫《御窑千年》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三十二)康熙恢宏之文化大势
 
 
分线
主讲:阎崇年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