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二十九)清设御窑之三罹战火
清朝十二帝,共296年;从顺治迁都北京算起是十帝,共268年。清朝历经天(命)、天(聪)、顺(治)之兴,康(熙)、雍(正)、乾(隆)之盛,嘉(庆)、道(光)、咸(丰)之衰,同(治)、光(绪)、宣(统)之亡四个时期。明清交替,时代变局,于御窑瓷器,影响极大。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御窑停烧,到康熙年间清朝设立御窑厂,其间近80年,正是明清交替的年代——关外满洲崛起,关内义军烽火,硝烟弥漫,百姓悲苦。大清、大明、大顺、大西四方逐鹿,战火长年不熄。景德镇御窑在这样恶劣的历史背景下,虽连遭三次战火,却在劫后重生。
清朝初期的景德镇地区,经过清军占领、守军叛清和三藩之乱,三次战火焚劫,损失非常惨重。
据清初江西赣州府知府郎永清目睹:“赣为江西大郡,在城户籍十万八千。自丙戌(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城破,存者仅三千户。闽广连岁用兵,诸军入广者必道经赣州,民相率徙避。”饶州人口更为减少,景德镇也在劫难逃。清初江西的战事,和一位叫作金声桓的将领关系密切。
金声桓,辽东人,曾在明朝关外辽军任职,后转入内地,隶属明左良玉部,任总兵官,驻守武昌。顺治二年(1645),左良玉病死,其子左梦庚率部降清。金声桓怕失去兵权,谢绝进京朝见,要求率部攻占江西,获得清摄政王多尔衮同意。金声桓军事进展很快,只用几个月时间,就控制了除赣州外的江西各府。金声桓认为自己奉诏剃发易服,替大清卖命,立下汗马功劳,会得到封侯之赏。不料,朝廷只让他提督江西军务,不准他插手当地政务,而且命他重大机宜“听内院洪督臣裁行”。这个督臣就是洪承畴。金声桓大有鸟尽弓藏之感。他既心怀不满,又与巡抚不协,加上南明招降,遂有叛清之举。
顺治五年(1648),金声桓宣布反清复明,传令官兵一律剪辫,丢弃的辫子和缨笠“积道旁如山”。举事仓促,没有明式衣冠,“尽取之优伶箱中”。饶州守将潘永禧起而响应,景德镇再次陷于战火。摄政王多尔衮派谭泰为征南大将军,从北京赶赴江西平叛。闰四月三十日,清军攻克饶州府。顺治六年(1649),清军进抵南昌,金声桓率步骑七万拒战。清军攻城,金声桓身中二箭,投入帅府荷花池内自尽,城破。从顺治二年到顺治六年,景德镇的兵祸延续了四年之久。南昌、饶州、信州(今江西省上饶市)等地,百万生灵死于战乱,声桓乱后,“民少田荒”。瓷都景德镇,工匠民人,非死即逃,窑火一片暗淡。
清初社会初定,三藩之乱又起。吴三挂在云贵、尚之信在广东、耿精忠在福建发动“三藩之乱”。康熙十三年(1674)三月,耿藩战火燃及江西。耿精忠派白显忠为将军进攻江西,占领饶州所属鄱阳、余干、浮梁、乐平等城,景德镇也在其中。清以岳乐为大将军,统率清军,进克广信(今江西省上饶市),再克饶州(今江西省鄱阳县),复克浮梁、余干、乐平。江西为东通福建、南连广东之咽喉。耿军来,清军往,瓷窑停火,窑工四散,景德镇御窑再次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明末清初,景德镇三罹战火,百业凋敝,窑业也难幸免。顺治帝废除匠籍,派得力官员督陶,为清代御窑设立准备了条件。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