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十九)宣德青花之太监督陶

来源:  发布:  发布时间:2017-12-28 08:16:47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
  各位游客、嘉宾,大家好!
  为更好地打造世界知名、国内一流、陶瓷文化知识经典旅游景区,景德镇古窑精心策划、特邀国内相关行业顶级专家,为您打开文化知识宝库!
  传承中华文明,立足千年瓷都景德镇,向世界讲述中国陶瓷文化的神奇与魅力。
  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古窑讲堂,现在开讲!
古窑讲堂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为您讲述大故宫《御窑千年》(十九)宣德青花之太监督陶
太监督陶

宣德帝继位后,强化御器厂及御用瓷器的管理,既保证了最精美瓷器送到宫中供皇帝使用,又实现了皇帝对御用瓷器的全程掌控,从而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其间,采取了以下措施。

1.派宦官前往景德镇监陶,并由太监“封检以进”。

2.继续实行官样制和督陶制,皇帝把控了御窑生产全过程,并垄断全部御窑瓷器。

3.御窑烧造的瓷器大多写宣德年号款。而后,各朝御窑瓷器,都在器底书写皇帝年号款。

至于御窑瓷器,管理非常严格。一般流程是:

1.确定生产意图:由宫廷绘制和发放瓷器的官样。

2.御器厂按照官样生产。

3.各级地方官督陶:监督烧造,产品验收——不合格者在御器厂集中砸碎掩埋,合格者运往皇宫。

4.宫廷签收后,按照皇帝旨意和相关制度,分发使用。

5.宫中瓷器损毁后在紫禁城集中掩埋处理。

在景德镇御窑遗址中,陶瓷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多处集中掩埋不合格御窑瓷器的遗迹。2016年,首次发现宣德时期御窑建筑遗迹以及集中掩埋宣德时期不合格白釉瓷器的遗址。故宫博物院则在2014年发现了紫禁城西南角南大库御用瓷器碎片埋藏坑。景德镇和紫禁城的考古发现,以第一手资料,证明了皇帝对御用瓷器的全程垄断。

太监擅权,始自明初。朱元璋汲取汉唐太监擅权祸国的教训,管理太监尤为严格,为限制宦官,立下家法,宫中太监官不过四品,编制不到百人。明初太监有六不准:一不准读书识字;二不准高官厚禄;三不准兼职外臣;四不准结交朝臣;五不准出宫办事;六不准人数超编。为此,朝廷镌刻铁牌,置于宫门。其文曰:

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虽然君命铁牌如山,却被皇帝自己破坏了。明太祖一朝,已经有了太监出使的记录。明朝太监干政,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宦官干政,始于永乐。燕王朱棣“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太监内应作用重大,因此太监受到重用,祖制遭到破坏。恶例一开,不可收拾。

终明一朝,宦官曾几次控制御窑大权。

在朝廷内府,管理御窑的部门是尚膳监、内承运库和工部。这些机构决定御器烧造的样式和数量,并下达生产指令。其中,尚膳监,顾名思义,是负责皇家膳食的机构,怎么跟御窑厂扯到一起了呢?或许是因为皇帝进膳用的瓷碗、瓷碟必是御窑烧造的?其实这是少见多怪。明代皇帝还派过御马监太监监军呢,遑论太监监陶!

而在景德镇御窑,负责落实内府指示的主要有监镇太监和烧造太监。他们上下勾结,沆瀣一气,表现有四:

一是夺权。监镇太监,侵夺了地方行政官员的事权;烧造太监,挤走了工部派厂主事官员。

二是花钱。镇守太监一到地方,供应役使,无名之征;烧造太监一到窑厂,应办物料,役使百姓,其“通总计银十万余两,皆取于民”。

三是害民。“镇守、烧造太监相继差出,百姓闻之,相顾失色,且惧且泣,曰:人殃乃至乎!顷蒙圣明,将邱得(镇守太监)拿问,尹辅(烧造太监)取回。百姓闻,皆私庆,曰:人殃幸不来乎!自兹良善乐业矣,官府不添科派矣,狱讼贼盗日可消矣!”

四是乱陶。太监扰乱陶事,激发陶工之变。

夺权、花钱、害民、乱陶,百姓怨气,咬牙切齿。

太监乱陶,最早出现在宣德时期。

宣德帝派太监张善,到景德镇督陶。此人干了一年多,为非作歹,无恶不作,鸡飞狗跳,乌烟瘴气。官员奏报朝廷。宣德帝还算明白,把张善召回京师,枭首示众。此事,史载:

内官张善伏诛。善往饶州监造磁(瓷)器,贪黩酷虐,下人不堪,所造御用器,多以分馈其同列。事闻,上命斩于都市,枭首以徇。

太监张善的罪名有两条,一是贪黩酷虐,工匠不堪,也就是说破坏了御窑的生产;二是所造御用器,多以分送其同僚。这应当是张善的主要罪行,他把御窑生产的皇帝御用瓷器,竟然赠送给朋友,直接侵犯皇权。

历史的不幸是,朝廷对乱陶的太监仅做个案处理,未从制度上解决。明代御窑笼罩在太监督窑的阴影下,陷入派出与废止不断循环的怪圈之中,而后还出现过太监乱陶事件,我以后再讲。

在这里我还要补充一件史实。西藏的佛寺中,至今还珍藏着宣德御窑瓷器,比如,宣德青花僧帽壶、宣德青花高足碗等。特别是有一件宣德青花五彩碗,珍藏在西藏日喀则萨迦寺。永乐七年(1409),永乐帝派使臣司礼少监侯显,带着御书到西藏,迎请宗喀巴大师,大师派弟子释迦也失随使臣回京。后永乐帝第二次派遣使臣迎请他入京,因其大病初愈,再次派遣弟子释迦也失入京。进京后,释迦也失被封为“妙觉圆通慈慧普应辅国显教灌顶弘善西天佛子大国师”,赐印诰及僧帽。后他在拉萨主持修建色拉寺。宣德九年(1434),他再次进京觐见皇帝,被留在京师。他曾为宣德帝治愈重病。明宣德帝颁赐御制法轮金印,并敕封为“大慈法王”。萨迦寺收藏的这件明宣德青花五彩碗,是宣德朝廷赏赐萨迦寺的礼物。碗的上方为青花飞龙图案,下方饰五彩荷花和鸳鸯,内口沿书写一圈藏文,汉译“白日安,夜晚安,日中安,日夜安”,碗底款识为“大明宣德年制”。此件宣德青花五彩碗十分稀见,极为珍贵,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00.jpg

明宣德青花五彩碗

【小资料】

(1)宣德帝的年龄,《明史·宣宗本纪》作:宣德十年正月乙亥(初三日),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八。《明宣宗实录》作:宣德十年正月乙亥(初三日),上崩,寿三十八。但是,《明宣宗实录》卷一明确记载:“仁宗昭皇帝嫡长子,母今太皇太后,以己卯岁二月九日,生上于北京。”己卯岁为建文元年(1399),二月九日(公历3月16日)。这样算来,宣德帝虚岁为37岁。“本纪”和“实录”多记一岁,有各种解释,这里不赘述。

(2)【明】焦竑《玉堂丛语》卷7记载:“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3)明清皇帝,以宣德帝为例,有几个称谓:一是庙号,如明宣宗,是死后在太庙神主的称谓;二是谥号,是死后对他的评价,如章皇帝;三是年号,为当朝纪年用的,如宣德;四是姓名,如朱瞻基。名字在当朝是避讳的。庙号和谥号,是皇帝死后封谥的,活着时既没有,也不可能称。庙号和谥号,是当朝封谥的,现代一般不大用。那么,怎样称呼呢?现代一般用年号或名字称呼,如称宣德帝或朱瞻基。

(4)关于西藏日喀则萨迦寺藏明宣德青花五彩碗,学者有两种见解:一种认为是宣德青花斗彩碗,另一种认为是宣德青花五彩碗。

100.jpg

 
《精彩文章回顾》
1、【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十六)明御器厂之士嘉监陶
2、【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十七)宣德青花之太平天子
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十八)宣德青花之宣窑为最
《古窑讲堂》大故宫《御窑千年》下期预告
【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二十)成化斗彩之苦难太子
 
 
分线
主讲:阎崇年
执行:一把火
萌

100.jpg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