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阎崇年:大故宫《御窑千年》(十七)宣德青花之太平天子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1399-1435),是明朝继洪武、建文、永乐、洪熙之后的第五任皇帝,28岁继位,年号宣德,在位10年,37岁病逝。宣德瓷器,青花为最。
朱瞻基生于北京,皇父为洪熙帝、祖父为永乐帝。朱棣即位,瞻基时年4岁。读书以姚广孝为师,受诗书礼乐之教,喜好学问。稍长,学习骑射。11岁随永乐帝车驾往北京,道途所经,祖父带他到农家,观看各种农具和农民衣食,并告诉他农民的艰苦,说:“这是做帝王所不可不知的!”后来到农村,太后让他吃农家饭菜,说:“此田家味也!”13岁,瞻基被立为皇太孙,永乐帝“巡幸征战皆从”,并在军中读经书,学历史。洪熙帝继位,册立他为皇太子。洪熙帝在位十个月即病死,他继承皇位。一年之间,明宫两次大丧,震动朝野。此前,永乐帝曾几次想更换太子,之所以没有换,除立嫡以长的家法外,喜欢和看重这位皇太孙,也是一大重要原因。永乐帝曾跟瞻基之父朱高炽说:“此他日太平天子也。”朱瞻基成年继位,应了他祖父的话,成为太平天子。
历史赐给宣德帝一个中原厎定、北疆平定、周边安定、都城确定、皇权稳定的“五定”局面。当时,中原经过元末明初动荡,已经稳定下来。北疆经过洪武五次用兵、朱棣六次北征,也基本平定。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比较安定。洪武帝赐名朝鲜,睦邻国家友好往来,永乐、宣德时出现“万国来朝”局面。
永乐元年(1403),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改南京为行在。永乐十九年(1421),北京皇宫三殿、三宫建成,永乐帝宣布北京为首都,南京为行在;但一场天火,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焚毁,随之永乐帝死去。洪熙帝继位,改北京为行在,决意迁都南京,未及迁都,短寿而死。宣德帝在北方长大,采取中庸态度,虽称北京为“行在”,以示不违仁宗迁都之令,却以北京为实际首都。明朝建国五十多年,都城设在何处,这时才算确定。
在皇权方面,经燕王与建文叔侄、朱高炽与朱高煦兄弟、汉王与宣德帝叔侄之间争夺皇权后,政权进入平稳时期。宣德帝继位后,内有太后辅佐,“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外有内阁倚重,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并称“三杨”)等,多为永乐朝元老,德高望重,君臣同心,志在守成,先后平定汉王之叛,撤兵交趾,整顿吏治,安边息民,史称“永宣之治”。
宣德帝幼年目睹祖父靖难夺位,9岁出阁就学,立大志,受历练,勤读书,“夙夜孜孜,日诵万言”。12岁时,皇祖父朱棣率军北征蒙古,他作为皇长孙留守北京,接受严峻的政治历练。被立为皇太孙后,皇祖父为他组建了一支护卫部队,从全国选拔17岁到20岁、勇武健壮的民间子弟,组成“幼军”。从此,他勤操练、习骑射。有一次他驰马出行,见天上有野鸡飞过,便张弓搭箭,一箭射落,朝臣夏原吉为此赋诗一首,日:
野鸡惊飞入半空,皇孙驰马试琱弓。
一声金镝云见响,五色离披堕晓风。
16岁时,瞻基随皇祖父出征漠北,历时半年,饱经辛苦,身历战阵,受到锻炼。行猎爱好,伴其终生。他去世前几个月,还大猎于居庸关外。《明宣宗行乐图》《明宣宗观射图》是他生活的实录。
宣德帝既善于诗词文章、琴棋书画,又长于驰骑弯弓、枪刀剑戟,可谓文武兼长,但忽视身体健康,导致过早离世。
此外,祖父、父亲、两位叔叔围绕皇位而进行的复杂争斗,也贯穿了他的青少年时代。这些不平凡的经历,造就了一位不平凡的宣德帝。在明代帝王中,宣德帝是第一位兼具文武的君主。他从小长在宫中,身份高贵,有很高修养,但不拘小节,喜爱大自然,又顽皮好斗。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文、绘画和书法作品,见于记载的有《宣宗御制历代臣鉴》《外戚事鉴》《御制官箴》《明宣宗文集》《明宣宗诗集》《明宣宗乐府》等。他的诗作,如:
三边无警万民安,朝退恭承圣母欢。
日晏小斋聊隐几,起拈书卷静中看。
日长庭院睡初醒,袅袅炉熏一缕轻。
坐对小山浑咫尺,落花啼乌总幽情。
上诗中所描写的袅袅轻烟,使人们联想到“宣德炉”。这种精致的铜香炉,凝聚了宣德帝的艺术气质,几百年来,备受喜爱。
宣德帝除留用永乐时宫廷画家外,还征召民间画家入宫供职。当时的画家、书法家谢环(1346-1431),善画山水,久负盛名,被征入画院,封赏授官。谢环有一幅传世画作收藏在镇江市博物馆,即《杏园雅集图》。此画绢本设色,画心纵37厘米,横401厘米。这幅长达四米的图卷,描绘了明正统二年(1437),内阁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及画家等多人在杏园雅集的场景。图卷画面恢宏,工笔细腻,形象生动。宣德宫中还有一位画师戴进,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年为金银首饰工匠,后改攻书画,为“浙派绘画”开山鼻祖。有谢环、戴进这样的画家在身边,宣德帝经常作画、赏画、品画、论画。他继承宋代院画工整、简洁、自如、纤巧的画风,画出如《三羊开泰图》《三鼠图》《花下狸奴图》等。宣德帝的书法也很好,经常挥毫,其书作如《重阳节诗》,笔笔中锋,画画中正。他在书法鉴赏方面造诣也颇高。
总之,宣德帝是一位读经史、著诗文,善书法、工绘画,爱音乐、会抚琴的文化皇帝,但他也是一位会玩、会享受的皇帝。
蛐蛐,又称蟋蟀、促织,是宣德帝酷爱之物。宣德帝被称作“蛐蛐皇帝”。宣德九年(1434),他下旨敕书给苏州知府况钟:
比者令内官安儿、吉祥,采取促织。今他所进促织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运,自要一千个。敕至,尔可用心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
况钟接旨,自然尽心办理,集齐数量,派县丞樊敏到京呈缴。宣德帝为玩蛐蛐,内官采办,外官协办,征课之急,跃然圣谕。一次竟要千只蛐蛐,玩也要有皇家派头。他还命一些地方每丁交纳一只蛐蛐,苏州流传“有以一蟋蟀陨其家三命者”。宣德帝死后,张太后命将蛐蛐罐全都砸碎掩埋,至今,故宫宣德蛐蛐罐罕见。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出土过不少写着宣德年款的蛐蛐罐,有龙纹、花鸟纹,绘画工细,小巧玲珑。图53所示的明宣德青花云龙纹蟋蟀罐,为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从碎片中拼合而成。图54所示为故宫博物院藏宣德仿汝釉蟋蟀罐,既美观,又精致。
图53 明宣德青花云龙纹蟋蟀罐
图54 明宣德仿汝釉蟋蟀罐
宣德帝的其他兴趣,如射猎、斗鸡、赏花、玩鸟、乐舞、美食、品茶、下棋等,极为广泛,无所不好。据《万历野获编》所记,宣德帝死后,放归教坊乐工三千八百余人,放还宫中夫役二千六百余人,裁减厨役六千四百余人,合计一万二千余人。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宣德宫廷是多么奢靡!
宣德帝的文化修养高,审美情趣雅,直接影响到御器厂的瓷器制作。
执行:一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