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窑讲堂】李一平:景德镇明清官窑(三十五)明官窑青花鉴赏之成化的款识



宣德之后的三朝官窑遗物都不书写年款,到成化时重启书款之风。成化前期基本是沿袭宣德形式,大多在器物底足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双圈楷书款,还有六字无圈款、六字横排款、六字竖排双框款和无款器几种,六字无圈款仅见三足冲耳炉一例,六字横排款多书于28厘米以上的大盘口沿之下,六字竖排双框款仅见出土标本。成化后期出现六字双行双方框款,同时也继续使用双圈款。其中,碗、盘中双圈、双框款互见;小杯和盏以方框款为多;盖盒大者为双圈款,小的为方框款。六字横排款多用于大盘、方盆的口沿,鹤颈瓶的颈部,小靶杯的靶内近底边处。有人认为淡雅型青花都是六字方框款,并且是成化青花的典型特征之一。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淡雅型青花中也有六字双圈款,其中,最典型的宫碗就有双圈款。
成化款的字体一致,比较规范,楷法峭劲,书体特别,如果与珠圆玉润的宣德款比较,则显得稚拙。有学者将成化款与成化帝的墨迹做比较,认为成化年款很可能出自成化帝之手,《中国历代皇帝墨迹》辑录的宪宗题画诗中,“成、化、明、年”四字,与瓷器上的年款一致,也和孙瀛洲编的成化年款特征歌诀“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明日窄平年应悟”相符。
孙氏歌诀谓:“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不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一点头肩腰。”其中“成字撇硬直到腰”,“成字一点头肩腰”,概括得贴切而生动,因为年款中,“成”字一撇的生硬,一点或高或低,点在不同的位置,是成化年款中最具代表性的特征。成化年款在布局上也有自身特点,它与书款部位的比例往往不相称。无论是双圈款还是方框款,在盘底的位置都偏小,而在碗和小杯上又偏大,特别是在小杯上,年款几乎占据了整个空间。故在藏家与鉴赏者眼中,有“大底小款,小底大款”之说(图1)。
成化青靶杯书款、六字双圈款
六字横排款、六字双框款、六字无框款
另外,成化年款中未见四字款,却有诸多的创新之举。如在盖罐上书写“天”字款,在靶杯的靶内书“一”字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成化官窑竟出现书写宣德的年款,见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圈款和“宣德年制”四字双圈款两种,开了在当代器物上书写前朝年款的先河(图2)。对于这种行为,人们称之为仿古,不过成化官窑不是一味模仿,因为它是在自己风格的器皿上,书写宣德年款,而且字体也没有用宣德匀圆丰满的馆阁体,所以,可能是成化出于对宣德官窑崇尚而产生的思古之幽情。
成化仿宣德六字款
成化仿宣德四字款、成化天字款
综上所叙,成化官窑烧造了质地最优的白瓷,创烧了别具一格的“淡雅型”青花,是明中期青花艺术的代表,成为以后官、民窑竞相仿造的对象。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执行:一把火

